岩画,是人类早期以图像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重新去找回它,就是重新找回我们人类历史的足迹、人类文化的滥觞、图像文本历史的源泉。岩画展现出了人类起源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以及交流样式,它生生不息,烙印永存。所以对岩画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早期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肇端。在“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丛书中的这部《岩画卷》(下),则主要是对西藏自治区岩画、中原地区岩画、西南地区岩画、东南沿海地区岩画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尤其在全书的很后对岩画图像的现代魅力进行了展开论述,认为岩画早已超越时空、地域、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基因。
第四章西藏自治区岩画383
节西藏岩画的发现384
第二节西藏西部岩画388
一、日土县鲁日朗卡岩画388
二、日土县任姆栋岩画390
三、日土县恰克桑岩画398
四、日土县塔康巴岩画399
第三节西藏北部岩画406
一、尼玛县夏仓岩画407
二、尼玛县加林山岩画411
三、班戈县其多山岩画417
四、当雄县扎西岛岩画422
第四节西藏南部岩画432
一、八宿县岩画432
二、定日县岩画434
三、贡嘎县岩画435
小结440
第五章中原地区岩画443
节中原地区岩画的发现444
第二节河南省岩画446
一、黄帝的故里447
二、具茨山岩画448
三、方城岩画458
四、泌阳巨石岩画463
五、河南岩画的重要意义465
第三节山西省岩画468
一、山西省吉县柿子滩防风崖岩画468
二、关于山西吉县岩画的年代报告469
第四节安徽省淮北岩画470
第五节长江三峡岩画472
一、巴东三峡天子岩岩画473
二、三峡库区夷陵岩画475
三、重庆古岩画群476
第六节湖南省岩画478
一、君山岛岩画478
二、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岩画480
小结483
第六章西南地区岩画485
节四川省岩画488
一、四川珙县僰人的悬棺葬岩画488
二、四川博什瓦黑岩画500
第二节云南省岩画502
一、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岩画502
二、云南省怒江流域岩画514
三、澜沧江流域岩画516
四、云南省红河流域岩画537
五、珠江流域岩画544
第三节贵州省岩画550
一、开阳县岩画551
二、龙里巫山大岩脚岩画555
三、长顺傅家院岩画558
四、关岭花江岩画563
五、贞丰大红岩岩画566
六、贵州岩画与民族变迁570
第四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岩画572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岩画的发现572
二、宁明县明江花山岩画577
三、龙州花山岩画593
四、崇左市岩画600
五、扶绥县岩画603
六、靖西县岩画605
七、金秀县帽合山岩画606
小结610
第七章东南沿海地区岩画613
节江苏省岩画614
一、连云港将军崖岩画614
二、东海边上的太阳石621
三、冈咀山岩画622
第二节浙江省岩画626
一、台州仙居岩画626
二、路桥共和岩画634
三、象山石浦岩画635
第三节福建省岩画640
一、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发现640
二、仙字潭石刻的分布642
三、仙字潭石刻之谜646
四、漳州岩画探访649
第四节广东省岩画656
一、海岛风光656
二、宝镜湾岩画656
三、平沙连湾岩画662
第五节香港特别行政区岩画666
一、香港古石刻的发现667
二、香港古石刻的分布669
第六节澳门特别行政区岩画676
一、澳门寇娄岛卡栝湾676
二、珠港澳三地岩画图像的共同特色677
第七节台湾万山岩雕群682
一、台湾鲁凯族的传说682
二、万山岩雕群的分布684
三、同心圆的启示688
四、环太平洋的符号图像689
五、海峡隔不断两岸的血脉联系692
小结698
结束语岩画图像的现代魅力700
一、图像与照相机700
二、岩画与现代派艺术702
三、不仅仅是艺术705
四、文字前的文字707
五、与岩画对话708
参考文献710
后记716
陈兆复,男,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1954—1959年就读于原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科。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任教,后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靠前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著作有《中国岩画发现史》《中国岩画札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原始艺术史》(与邢琏合著)。韩丛耀:南京大学教授,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得第四届中华很好出版物奖,重量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优选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很好社科成果奖。先后独立完成法国、以色列的科学、哲学研究课题;两次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6次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长期从事图像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兼任法国欧亚印象交流协会(ISASES)顾问,在靠前外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远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瑞士、南非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地区访学或讲学。在海内外出版专著《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6卷)(第四届中华很好出版物奖、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即出日文版)、《图像传播学》(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江苏省第十一届社科奖)、《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图像:主题与构成》、《中国影像史》(10卷)等35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