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文明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
收藏
评价
文明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
商品编号:1224311
ISBN:9787549602414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 倪乐雄 著
出版日期:2011-07-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E815
页数:204
册数:1
大约重量:326(g)
购买数量:
-
+
库存:2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9.5 (6.5折)
原价:¥30.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作者超越一般军事学领域,立足于

战争与文明、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对历

史上的海权现象进行了研究。

    作者独辟蹊径,从东西方文明比较

的视角,对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海军做

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作者力图在阐明海权历史现象的同

时,对当下转型期的中国海军战略,以

及未来中国海军建设做了宏观的思考,

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东西

方文明的比较视野、对历史与未来的分

析和研判,使得作者的许多观点成为当

代中国海权思想的组成部分,不仅引起

国内高层、军方和同行的高度关注,也

引起了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同行

和军方的高度关注。
绪论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路径
(三)文献浏览
(四)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一、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
第一节 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
(一)李登辉浓厚的日本情结
(二)李登辉对国民党政权白色恐怖统治的深刻记忆
(三)李登辉思想中深厚的本土意识
第二节 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的社会与政治根源
(一)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推动了8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政治转型
(二)台湾政治转型冲击了台湾社会的中国意识
(三)社会文化多元化为分裂主义思潮的泛滥提供了空间
(四)台湾社会政治的本土化加剧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疏离感

二、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产生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第一节 李登辉当政与国民党的流派斗争
(一)从李登辉继位到国民党“十三全”:国民党主席之争
(二)二月政争:国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斗争的公开化
(三)从“肝胆相照”到“肝胆俱裂”:郝李矛盾的激化
(四)新党成立:国民党的分裂
(五)“林郝配”对“李连配”:非主流派的最后攻击
(六)小结:国民党流派斗争的本质
第二节 90年代的两岸政治互动
(一)两岸民间交流的开启
(二)两岸两会的成立
(三)“九二共识”的形成
(四)汪辜会谈
(五)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的提出
(六)李登辉访美与两岸两会谈判的中止
(七)汪辜会晤
(八)小结:两岸互动中的政治分歧

三、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在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中的表现
第一节 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对于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演变
(一)李登辉继位之初坚持“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要统一”
(二)李登辉时期“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两岸关系定位
第二节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的背景及其影响
(一)“两国论”的实质: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二)“两国论”出炉的背景
(三)围绕“两国论”的政治斗争
(四)“两国论”的影响

四、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在“外交”与“宪改”领域的表现
第一节 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
(一)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的背景
(二)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具体举措
(三)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本质与效果
第二节 李登辉推动台湾“宪政体制”改革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国是会议”的召开
(三)“一机关两阶段修宪”
(四)“总统直选”的争议与1994年7月第三次“修宪”
(五)1997年7月第四次“修宪”
(六)1999年8月第五次“修宪”和2000年4月第六次“修宪”
(七)对于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推动台湾“宪改”的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倪乐雄

    著名军事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加拿大渥太华中国事务研究院院长、浙

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兼职教授,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研究范围: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战

争史、国际军事外交战略和中国海权战

略等。出版著作及译著多部,发表文章

260余篇。

    曾以2000年度美国国务院新闻总署

“国际访问者”身份应邀出访美国国务

院、国防部、国防大学、陆军战争学院、

陆军参谋指挥学院、西点军校、太平洋

战区总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

哥伦比亚大学等。

    2009年,应邀在加拿大外交部北亚

司、国防部战略研究院、皇家军事学院、

罗马俱乐部加拿大协会、卡尔顿大学诺

曼派特森国际关系学院与加拿大外交部

联合举办的“战略论坛”发表演讲。

    多次应邀在中国军方大军区、军兵

种司令部、集团军和海陆空军事学院,以

及地方各高等院校作有关中国军事现代

化和军事外交专题等演讲。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

员会”称他为:“一位杰出的中国政治与

学术精英。”

    日本、美国学者发表在国际权威杂

志《(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评论)》的文章称他

为:“也许不是仅有的、但却是最有创见

的中国马汉学派的代表。”

    发表于《(澳大利亚国防军)》的文章称

他为“最具创见的马汉学派的代表”。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