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会儒和唐守正等编著的《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共分6章:第1章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和内涵、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体系框架、森林景观生态规划、近代森林经营思想、森林生态经营的规划决策以及生态采伐作业技术等;第2章至第5章为东北典型森林类型的结构调整技术实例;第6章为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空间分布格局、火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溪流水质、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森林NPP的影响以及火烧迹地人工恢复技术模式等。本书的内容反映了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该书的出版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有所推动。
前言第1章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1.1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和内涵1.1.1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1.1.2森林系统经营的内涵1.2森林
前言第1章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1.1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和内涵1.1.1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1.1.2森林系统经营的内涵1.2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体系框架1.3森林景观生态规划1.4近代森林经营思想1.4.1新林业1.4.2近自然林业1.4.3森林可持续经营1.5森林生态经营的规划决策技术1.5.1计算机和“3S”技术1.5.2检查法1.5.3森林类型多样性最大覆盖模型技术1.5.4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技术1.5.5林分结构化经营技术1.5.6林分择伐空间优化系统1.6森林生态采伐作业技术1.6.1采伐方式优化与伐区配置1.6.2集材方式选择和集材机械的改进1.6.3保护保留木的技术措施1.6.4伐区清理措施的改进1.7森林生态采伐更新作业规程1.7.1森林采伐类型和方式1.7.2伐区调查设计1.7.3禁伐区和缓冲区1.7.4采伐作业设计1.7.5集材方式1.7.6工程设计1.7.7伐木作业1.7.8森林更新1.7.9伐区清理1.7.10采伐评估1.8小结第2章东北天然林林分和景观层次多目标经营规划技术研究2.1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研究进展2.1.1规划层次2.1.2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与优化算法2.2研究区概况2.3汪清林业局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主要参数2.3.1主要森林类型林分地上生物量和碳贮量估计模型2.3.2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碳密度2.3.3蒙古栎林土壤碳密度2.4基于矩阵生长模型的林分多目标经营规划技术2.4.1落叶松云冷杉林矩阵生长模型2.4.2多目标经营模拟2.4.3基于遗传算法的林分多目标经营规划2.5基于潜在植被的近自然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技术2.5.1规划方法2.5.2案例分析——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例2.6包括碳贮量和木材目标的森林经营规划研究2.6.1基础数据2.6.2生长模型2.6.3多目标规划模型2.6.4结果与分析2.6.5结论与讨论第3章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东北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调整技术研究3.1试验区概况3.2研究方法3.2.1数据调查方法3.2.2林分状态分析方法3.3结果与分析3.3.1林分树种组成数量特征3.3.2林分直径分布特征3.3.3林分空间结构特征3.3.4林分树种多样性3.3.5林分更新特征3.3.6林分自然度等级3.3.7林分经营迫切性与经营方向3.4结构调整技术3.4.1采伐方式3.4.2培育和保留对象3.4.3结构调整措施3.5经营效果评价3.5.1空间利用程度评价3.5.2树种多样性评价3.5.3树种组成评价3.5.4树种的竞争态势3.6小结第4章长白山天然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4.1落叶松云冷杉林结构特征及变化研究4.1.1落叶松人工林天然化研究概况4.1.2数据与调查方法4.1.3人天混林林分水平结构特征分析4.1.4人天混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4.1.5结论与讨论4.2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4.2.1天然异龄林林分结构和生长收获研究概述4.2.2研究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概况4.2.3研究数据收集4.2.4确定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最优结构的思路和方法4.2.5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生长分析4.2.6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最优结构4.2.7结构调整技术方案4.2.8结论与讨论第5章小兴安岭次生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5.1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5.1.1与距离无关的单木胸径生长模型5.1.2树高预测模型5.1.3单木枯损模型5.2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5.2.1基础数据的来源5.2.2地位级指数导向曲线5.2.3林分密度指数(SDI)5.2.4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5.3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模型的研究5.3.1直径结构分析5.3.2直径结构模拟5.4天然次生林林木竞争及林分空间结构5.4.1研究地区概况5.4.2数据收集及整理5.4.3主要林分类型林木竞争及林分空间结构5.5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经营模型的建立5.5.1林分空间结构指标5.5.2边缘校正方法5.5.3空间结构优化方法5.5.4约束条件的设置5.5.5空间结构模型设计5.5.6模型求解5.6天然次生林经营模式5.6.1空间结构优化结果5.6.2空间优化经营模式第6章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技术研究6.1国内外研究现状6.1.1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6.1.2林火对森林资源的影响6.1.3林火对溪流水质的影响6.1.4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研究6.2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6.2.1研究区概况6.2.2研究方法6.3火烧迹地空间分布格局6.3.1不同等级林火面积6.3.2不同等级林火次数6.3.3不同等级林火平均面积6.3.4小结6.4火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6.4.1火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6.4.2火干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6.4.3小结6.5林火对溪流水质的影响6.5.1林火对溪流温度和pH值的影响6.5.2林火对溪流几种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6.5.3林火对溪流总铁以及可溶性铁浓度的影响6.5.4林火对溪流几种阴离子浓度的影响6.5.5林火对离子浓度增加幅度的影响6.5.6林火对离子浓度月变化的影响6.5.7小结6.6火干扰对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6.6.1火烧迹地火后恢复时期植被多样性的变化6.6.2火烧迹地火后恢复时期植被群落的动态变化6.6.3火烧迹地不同火烧年限的植被群落结构6.6.4火干扰对乔木生长及天然更新的影响6.6.5小结6.7林火对森林NPP的影响6.7.1乔木层NPP恢复6.7.2灌木层生物量的恢复6.7.3小结6.8火烧迹地人工恢复技术模式6.8.1林木生长调查与测定6.8.2土壤调查与测定6.8.3植被更新6.8.4立地分类6.8.5人工更新恢复模式6.8.6小结参考文献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