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著作,由亚历山大?米切利希和玛格丽特?米切利希夫妇合著,迄今原版已再版18次。本书主要讲的是,“二战”后的德国人民由于没有能力对“二战”这段历史在道德上进行反思,也没有真正地为死去的数百万人悲伤,因而陷入了自怨自艾的境地。如果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进行的心理疗愈,那么米切利希夫妇及其所写的这本书则更像是针对一个国家进行的心理疗愈。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们的广泛讨论,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第一章 无力哀悼:德式爱之道
第二章 主题的变奏
第三章 道德相对化与社会必须容忍的矛盾
第四章 认同及其青春期宿命
第五章 宽容:表面宽容和实际宽容
第六章 社会自我与个人自我
第七章 改变政治权威模式
第八章 结局:开放性冲突
亚历山大?米切利希(1908―1982),德国心理学家。1960年,亚历山大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研究所,致力于身心医学研究。他从1966年到1973年于法兰克福大学任心理学教授一职。1969年,亚历山大被授予德国书业和平奖。1973年,亚历山大被授予慕尼黑文化奖和威廉?洛伊施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