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学角度,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原著为依据,初步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托马斯阿奎那爱的学说,通过对其爱的学说的本体论基础的考察,从本性之爱和超性之爱两个基本向度对阿奎那爱的学说内容及其理论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书还在追溯其爱的学说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从纵向角度考察了其学说的思想史意义。这些学术努力不仅对于详尽地理解阿奎那爱的学说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深人地理解阿奎那的神哲学思想体系,乃至其在整个基督宗教的神哲学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序
序
引言
章 阿奎那爱的学说的理论渊源
节 柏拉图的“欲爱”论
一、《会饮篇》――爱是对不朽的企盼
二、《斐德罗篇》――爱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三、柏拉图“Eros”的特征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
一、友爱是一种德性
二、德性友爱的根源――自爱
第三节 《圣经》中“爱”的思想
一、上帝对人的爱――盟约之爱与救赎之爱
二、人对上帝的爱――律法之爱与信仰之爱
三、人对邻人的爱
第四节 奥古斯丁“爱的伦理学
一、“仁爱”与“贪爱
二、恩典之圣爱
三、爱的秩序即美德
第二章 阿奎那爱的学说的本体论基础
节 人性论
一、人的认知能力――知识
二、人的感觉欲望――情感
三、人的理智欲望――意志
四、人的知、情、意的统一
第二节 肖像论
一、“人是上帝肖像”的静态面向――“是什么
二、“人是上帝肖像”的动态面向――“成什么
第三节 上帝论或存在论
一、上帝本质与存在的同一
二、上帝神圣的属性――理智和意志
三、上帝之中“道的运行”与“爱的运行
第三章 人性论与本性之爱
节 本性之爱
一、欲望与爱的三种类型
二、爱的定义
第二节 感觉之爱
一、情欲的情感与易怒的情感
二、感觉之爱的特征
第三节 理智之爱
一、理智之爱的特征
二、爱与德性――自爱的表达
三、友谊之爱――爱人如己
第四节 人对上帝的本性之爱
一、“人对上帝的本性之爱”是如何可能的
二、“人对上帝的本性之爱”的形上学基础分析
三、“人对上帝的本性之爱”的性质分析――一种倾向还是一种道德行为?
第四章 肖像论与超性之爱
节 爱德之导源
一、恩典之光
二、基督救赎
三、本性的提升
第二节 爱德的本质内容
一、人与上帝的友谊
二、爱德的行为体现
三、爱德的秩序
第三节 爱德在诸德性中的地位
一、爱德与信德的关系
二、爱德与望德的关系
三、爱德与其他诸德的关系
第四节 上帝论或存在论与超性之爱和本性之爱的统一
一、“恩典成全自然
二、形而上学视野里爱的两种方式
三、伦理学视野里爱的两个层面
第五章 阿奎那爱的学说的理论特征与现当代意义
节 阿奎那爱的学说的理论特征
一、理性特征
二、个体性特征
三、整全性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爱的学说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新托马斯主义神学思想家对阿奎那爱的学说的发展
二、新教神学思想家对阿奎那爱的学说的回应
三、阿奎那爱的学说的伦理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托马斯?阿奎那大事年表
附录二 托马斯?阿奎那“本质”观述评
后记
张?娜,女,1982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宗教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教研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访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台湾地区地区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宗教政策与管理、当代宗教问题、公共文化政策与管理等研究。参与中宣部“马工程”重点项目《宗教学》教材编写、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宗教问题若干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参与多项文化政策研究和文件起草,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东岳论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等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