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特征与时空分异变化规律,以及水土保持的减沙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降水、暴雨特征及中小流域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降雨与侵蚀产沙的关系及降雨侵蚀力;侵蚀产沙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年际变化;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计算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九个方面。
前言
第1章 黄土高原的降水 1
1.1 降水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1
1.1.1 黄土高原的地形与降水 1
1.1.2 黄土高原降水的气候特征 5
1.2年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 6
1.2.1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6
1.2.2年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 21
1.3 月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32
1.3.1 月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32
1.3.2 月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42
1.4 季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50
1.4.1 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50
1.4.2 季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57
1.5 不同量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 62
1.5.1 不同量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62
1.5.2 不同量级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 74
1.5.3 不同量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 86
1.6 不同时段最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94
1.6.1 短时段最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94
1.6.2 长时段最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01
1.7 小结 105
第2章 黄土高原的暴雨 112
2.1 一般性暴雨 112
2.1.1 暴雨标准 112
2.1.2 暴雨类型 113
2.1.3 暴雨频率与暴雨中心 119
2.2 特大暴雨 121
2.2.1 特大暴雨标准 121
2.2.2 特大暴雨的降水特征 122
2.2.3 特大暴雨的易发地区 131
2.2.4 典型特大暴雨个例 142
2.3 暴雨极值 155
2.3.1 黄土高原不同时段的暴雨极值 155
2.3.2 黄土高原暴雨极值的基本特征 177
2.4 小结 181
第3章 中小流域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及点面关系 185
3.1 目的与方法 185
3.2 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90
3.2.1 次雨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91
3.2.2 次降雨雨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94
3.2.3年雨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96
3.2.4年最大时段雨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196
3.2.5 暴雨中心发生的随机性 197
3.3 点降雨的面代表性 198
3.3.1 流域中心点降雨的面代表性 198
3.3.2 流域把口站降雨的面代表性 203
3.4 降雨空间变化的结构特征 208
3.4.1 应用于次降雨产沙预报的站网密度分析 208
3.4.2 应用于年降雨产沙预报的站网密度分析 211
3.4.3 降雨的空间相关特性 215
3.5 不同类型降雨的点面关系 218
3.6 小结 221
第4章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 224
4.1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确定 224
4.1.1 国内外有关R指标的主要结构形式 224
4.1.2 黄土高原R指标的确定 226
4.2 R值的简易计算方法 230
4.2.1 R值的经典算法 230
4.2.2 次降雨R值的简易计算 232
4.2.3年R值的简易计算 237
4.2.4 多年平均R值的估算 243
4.3 R值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245
4.3.1 R值的时间分布变化 245
4.3.2 R值的降雨特征分布 251
4.3.3 R值的空间分布 253
4.4 R值等值线图的绘制 256
4.5 小结 257
第5章 降雨与侵蚀产沙的关系 259
5.1 侵蚀性降雨的特征 259
5.1.1 侵蚀性降雨的标准 259
5.1.2 侵蚀性降雨的特征 262
5.2 不同集水区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及过程变化 268
5.2.1 坡面产流过程中的降雨变化 268
5.2.2 坡面产流、产沙的过程变化 271
5.2.3 沟道小流域产流、产沙关系及过程变化 281
5.2.4 不同集水区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区别 287
5.2.5 流量与含沙量的关系 289
5.3 雨沙关系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290
5.3.1 次降雨雨沙关系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290
5.3.2年降雨雨沙关系的统计分析与预报 296
5.4 极强烈侵蚀的降雨产流产沙特征 315
5.4.1 极强烈侵蚀的降雨产流、产沙特征 315
5.4.2 岔巴沟和韭园沟极强烈侵蚀降雨产流、产沙情况介绍 317
5.5 小结 320
第6章 侵蚀产沙的区域分异特征 324
6.1 侵蚀产沙环境 324
6.1.1 地貌 32
王万忠,男,汉族,党员,1952年2月生,陕西临潼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等职。197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起兼任陕西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课题,在《地理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1998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全国八五科技攻关优选个人”称号,1994年曾以中国科学院不错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广岛大学和宫崎大学访问、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