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的大书,一部令人卷不释手的文学精品……为我们竖起了一座光芒四射的、不朽的民族精神纪念碑。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充满英雄气的大书,每一行都充满慷慨悲凉的大秦之声!我在阅读时,一夜间流了四次眼泪……
书中反映的这段历史,一度被尘封,但民间良知的口口-相传,是让英灵得以安慰的。有了这本书,更是可以告慰英雄与天地良心了!
前言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3 研究发展趋势
第1章 河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1 河溪与河溪生态系统
1.2 河溪的结构
1.3 河溪的功能
第2章 河溪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1 河溪生态系统理论
2.2 河溪近自然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河溪近自然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4 河溪近自然管理研究进展
第3章 北京河溪现状与分析前言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3 研究发展趋势
第1章 河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1 河溪与河溪生态系统
1.2 河溪的结构
1.3 河溪的功能
第2章 河溪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1 河溪生态系统理论
2.2 河溪近自然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河溪近自然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4 河溪近自然管理研究进展
第3章 北京河溪现状与分析
3.1 北京河溪概况
3.2 北京市河溪存在的问题
3.3 北京河溪生态治理及限制条件
3.4 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4章 河溪近自然评价理论基础
4.1 思想起源
4.2 理论基础
4.3 河溪近自然评价的内涵
4.4 河溪近自然评价及其特点
4.5 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原则及目标
第5章 河溪近自然评价方法
5.1 国外河溪评价体系
5.2 国内河溪评价体系
第6章 河溪近自然评价应用
6.1 京郊怀九河近自然评价
6.2 京郊安达木河近自然评价
第7章 河溪近自然评价模型的优化与程序化
7.1 近自然评价模型的确立
7.2 评价模型的优化
7.3 评价模型的程序化
第8章 河溪近自然恢复措施体系
8.1 河溪近自然生态治理技术措施的概念
8.2 河溪近自然治理技术措施的恢复目标
8.3 河溪近自然治理技术措施的规划设计原则
8.4 河溪近自然技术措施的模式
8.5 河溪近自然治理技术措施的材料
8.6 河溪水质近自然恢复措施
8.7 河溪形态近自然恢复措施
第9章 河溪近自然恢复的环境效应及后期维护
9.1 河溪近自然治理的环境效应监测
9.2 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后期维护
9.3 项目后期管理和维护的立法依据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北京郊区河溪部分常见大型无脊椎底栖生物图录
郭义民:笔名欣竹,竹笛。西
安市灞桥区新筑镇人。陕西省作协
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
文史馆文史艺术研究员。
主要作品除《立马中条》外,
已出版个人散文集三部,迄今已公
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约300万字,
其中lO余篇获奖。散文《海石》曾
入编《中国当代散文精逊。个人
艺术传略及代表作收入《百年陕西
文艺经典》之《散文百家》卷。
张君祥:生于1936年5月,西安
灞桥人。从文50余载,热爱文学、
戏曲、书法等,涉猎广泛,有杂家
之称。早期专事戏曲创作,其中
《双牛记》、《拣棉籽》等获奖,
被推荐为全国戏曲会演剧目。
从1986年起,耗时24年,自费
上中条山12次,走遍关中大地,追
寻陕军抗战血迹,查阅了大量
历史文献,整理撰文数百篇,140余
万字,拍摄照片千幅,为创作《立
马中条》奠定了牢靠的基矗现为
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
右任书法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协
会会员、西安事变研究会杨虎城暨
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研究员。
徐剑铭:1944年10月28日出生,
原籍江苏丰县,6岁时随母迁居西
安,初中毕业后进工厂当学徒;
1978年起先后任《西安工人文艺》
副主编、《西安晚报》副刊编辑、
特稿记者,副高职称;16岁开始从
事丈学创作,码字千余万,出版诗
歌、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作
品多部,获奖百余项。曾任陕西省
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常
务理事;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
员,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常务理
事。西安事变研究会杨虎城暨十七
路军军史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