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中国科学院支援农业工作的不同重点,划分为若干历史时期。以时间为序,按编年史体例,对1949-2014年中科院支农工作进行详细编写,内容主要涉及农业科研、项目、成果、政策、人物、涉农机构等的发展演变。附录内容为大事记、重要获奖成果、重要文件和报告等。
丛书序 i
前言 v
一、协同产业部门组织指导并服务国家农业发展(1949~1954) 1
1949年 1
为农业建设服务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基本任务之一 1
建院初期首批涉农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
1950年 4
座谈研究机构改组问题 4
发布农业虫害虫情预报 5
提出促进东北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议 7
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深化了办院方针 7
1951年 10
涉农研究工作受到重视 10
组织西藏地区首次多学科联合考察 12
第二次扩大院务会议强调科学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13
1952年 16
成立华北昆虫工作委员会 16
约请农业部会商华北地下水状况和利用问题 17
吴征镒等参加中央农业技术考察团工作 18
与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订立推广大豆根瘤菌合作协议 19
1953年 19
联合农业部召开全国植物病理会议 19
建立中国第一个鱼病工作站 20
参加西北地区早期考察 21
召开气象学座谈会 23
召开土壤学座谈会 23
召开植物学座谈会 25
确定东北土壤工作方针和任务 26
建议筹设农业科学院 27
开展农业气象学与气候区划研究 28
1954年 30
涉农科研工作被列入重点任务 30
召开粮食储藏问题座谈会 34
土壤肥料技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34
召开华南热带林座谈会 35
提出根治蝗害建议方案 36
紫菜生活史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 38
开展湖北省湖泊调查 39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的农业科研工作做出贡献 40
棉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 43
二、联合多方力量落实远景规划与国家需求相适应(1955~1959) 45
1955年 45
中、苏科学家开展紫胶虫调查合作研究 45
组织大规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 46
基础学科为农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8
提出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建议 50
成立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 52
全面开展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工作 54
1956年 55
为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供基本框架 55
中、苏科学院共同组织黑龙江综合考察 57
启动新疆综合考察工作 59
遗传学座谈会有益于农学基础理论学科发展 60
组建中国科学院土壤队 63
1957年 64
蓖麻蚕试验研究获得国家奖 64
联合农垦部召开华南热带资源开发科学讨论会 66
竺可桢报告综合考察工作 67
海带增养殖技术与海带南移取得成功 69
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71
提出修改农业发展纲要的具体建议(麻雀的“解脱”) 72
完成华北平原土壤调查和图件编制 73
1958年 74
研究解决国家工农业和文化发展提出的科学问题 74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协调支援农业科研合作问题 76
成立青海、甘肃地区综合考察队 78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家鱼取得成功 79
参加小麦高产竞赛 80
研究粮食综合利用问题 81
在全国土壤普查中发挥技术依托作用 82
运用生态学理论防治森林鼠害 84
提出农作物产量上限的光合作用理论依据 85
1959年 87
召开海洋工作会议 87
地学研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