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收藏
评价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商品编号:2892614
ISBN:978703056529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 韩新辉 等
出版日期:2018-06-01
开本:24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S718.56
页数:314
册数:1
大约重量:450(g)
购买数量:
-
+
库存:35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02.7 (6.5折)
原价:¥15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基于长期野外实地调查、固定样地监测资料与数据,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与社会概况,分析了该区域农林景观布局现状,退耕还林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分布与地形地貌、立地条件的关系;并以典型退耕还林流域为研究实例,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植被类型的恢复演变特征和抗水蚀能力,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土壤固碳、养分循环与平衡、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综合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提出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方案及农林复合系统构成要素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途径,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配套集成技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陕北黄土高原概况 1
一、陕北黄土高原自然资源概况 1
二、陕北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概况 6
三、研究区域概况 13
第二节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 16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理论与研究进展 18
一、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 18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 21
第四节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一、流域尺度农林景观配置与布局 23
二、人工植被恢复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23
三、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土壤生态效应与机制探索 24
四、不同植被对干旱侵蚀环境的适应性 24
五、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25
参考文献 26
第二章 陕北黄土高原立地条件及流域农林景观 28
第一节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地貌 28
一、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演变 28
二、黄土高原地理区划 29
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单元 31
四、陕北黄土高原区域的代表性 37
第二节 流域尺度下的立地条件分析 38
一、典型流域的选择及概况 38
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形态特征分析 39
三、典型小流域范围界定和地貌分析 41
第三节 典型流域农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配置模式类型 46
一、农林景观构成要素和分类 46
二、研究区主要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类型 47
第四节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和特征分析 49
一、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分析 49
二、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51
三、流域景观功能类型特征分析 53
第五节 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变化的驱动因子 54
一、自然驱动 54
二、人为驱动 55
三、政策驱动 55
四、经济驱动 56
五、科技驱动 57
参考文献 57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 59
第一节 植被群落类型及地理分布 59
一、植被类型的划分 59
二、人工植物群落类型 64
第二节 人工植物群落特征 69
一、人工植物群落组成 69
二、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区系 78
三、人工植物群落的地理区系 79
四、人工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81
五、典型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长型 85
六、人工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 86
第三节 近自然恢复群落特征 101
一、撂荒草地恢复演替群落的组成 102
二、退耕地恢复演替的植物区系 104
三、群落演替的生活型结构与生活史对策 106
四、退耕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外貌季相 110
五、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动态趋势 110
六、退耕地群落演替植物多样性研究 115
第四节 近自然恢复群落动态 121
参考文献 123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恢复植被防水蚀功能 125
第一节 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125
第二节 坡度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128
第三节 植被物种多样性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131
参考文献 133
第五章 不同植被对干旱侵蚀环境的适应性 134
第一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特征 134
一、延安流域不同坡向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 134
二、安塞流域不同林龄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 135
三、吴起流域不同林龄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