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创造过程哲学
收藏
评价
创造过程哲学
商品编号:2860138
ISBN:9787513053617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裴晓敏著
出版日期:2018-04-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B804.4
页数:202
册数:1
大约重量:7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2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35.28 (6.3折)
原价:¥56.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创造过程哲学》内容简介:本书以“创造技法”为切入点,以“创造过程”为主线,以传统和现代交融、中西方创造观贯通、科技与人文会通的“创学”思想为引领,综合分析外创造理论研究成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比较与融合的途径,从创学视角分析和定位创造过程。研究过程中尝试克服传统的从创造主体、创造思维过程和创造成果等视角对创造过程进行割离式的微观或中观的定义范式,从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出发,提出集创造技法、创造认识与规律、创造价值取向与境界追求于一体的整体的、系统的创造过程理论。
目 录章 中西创造观与创学0011.1 东西创造观的演进 | 0011.2 东西方创造理论研究 | 0061.3 中国创学的源与流 | 010第2章 创造过程理论基础0152.1 创造过程哲学的提出 | 0152.2 创学视野下创造过程哲学理论 | 025第3章 创造过程方法论的嬗变与反思0343.1 前技法时代 | 0353.2 “技法时代”对创造方法的认识 | 0433.3 “后技法时代”的创造方法理论 | 0493.4 对创造方法理论的哲学反思 | 0553.5 无法而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造方法学 | 061第4章 创造过程认识论追问0744.1 以我观之:创造过程中的第二性问题 | 0754.2 以物观之:创造过程中的性问题 | 0904.3 以道观之:性问题与第二性问题的同一性 | 0974.4 基于知识、面向人的创造实践 | 101第5章 TRIZ创新过程认识辩证观1095.1 TRIZ技术创新理论:一种辩证式的创新观 | 1095.2 有限的原理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普遍联系观点 | 1115.3 技术系统的进化机制:矛盾对立与统一 | 1135.4 技术进化的S曲线法则:量变质变规律 | 1165.5 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否定之否定”规律 | 118第6章 创造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境界追求1216.1 西方技术创新价值追求——IFR | 1216.2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造价值观——道 | 1276.3 “IFR”与“道”:创造价值向度上的天人共轭 | 1316.4 天人合一:两种创造价值观融合 | 135第7章 创造过程中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有效互动1457.1 创造价值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57.2 价值论、方法论、认识论由碎片化走向融合 | 1487.3 创新境界观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 | 1517.4 创造过程可控论:创造主体认识的升华和价值理性复归 | 155第8章 创造过程实践观:知思行合一1588.1 知本达至,自觉创造 | 1588.2 知思行合一,达创造之道 | 162第9章 创学理论建设思考与展望1679.1 中国当今文化的现状 | 1679.2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 | 1689.3 创学理论基础 | 1729.4 创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 1769.5 创学指导下的TRIZ理论本土化过程探索 | 1859.6 创学未来研究展望 | 1929.7 结束语 | 194参考文献196
作者:裴晓敏
裴晓敏,湖北随州人。2010年师承创造学家刘仲林教授攻读科技哲学专业创造学方向博士学位,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大脑开发研究会秘书长。近年来致力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主要从事创造技法、创造学、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TRIZ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研究,长期面向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以TRIZ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方法系列培训活动。曾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市级、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外发表论文30多篇。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