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自然事实。它是一项政治建构,由各国本身的行为所产生。国的权力要具有性(而不是简单的强制性),就必须得到跟从国的认可。而跟从国对的认可和接受,一方面源自于跟从国在这一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不会被滥用的可靠保证。当然,相较于政治而言,显得脆弱而单薄。国与跟从国之间的一般低于国家与其国民之间的程度。在中,国为跟从国提供的安全、秩序或其他福利通常范围更为狭窄,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认识到这点,无论是国还是跟从国,都会在关系的投资中有所保留,这反过来也令的维持更加脆弱。这一点在美国的亚太地区的中就有体现。
导 论 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争论 第三节 研究设想章 中的 节 及其不同类型 第二节 关系型的建立与维持 第三节 基本假设与论证逻辑 小 结 中的第二章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理论分析 节 美国对区域外霸权的追求 第二节 “受邀请的帝国” 第三节 理换基础上的等级 第四节 “美国的朝贡体系”说 小 结 美国亚太理论分析存在的不足第三章 美国与亚太国家间关系的政治维度 节 美国与亚太国家对彼此关系的公开定位 第二节 领导人拜访彼此的位序和次数 第三节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投票的一致性 小 结 美国亚太政治的分布第四章 美国在亚太的经济 节 亚太国家与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考察 第二节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投资分布 第三节 美国与亚太国家(地区)的特殊经济关系 小 结 美国亚太的经济分布第五章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 节 美国在亚太国家(地区)的驻军与军事援助 第二节 亚太国家对美国战争的支持程度 第三节 美国与亚太国家的联合军演和情报共享 小 结 美国亚太军事的分布第六章 案例研究:美韩和美日关系 节 美韩关系的形成及演变 第二节 战后美日关系的互构与嬗变 小 结 美韩和美日关系对比结 论参考文献后 记图目录图1-1 建立关系的逻辑链条图1-2 关系的不同形态图3-1 美国与亚太盟友在重要问题上的投票一致性(2000—2016年)图3-2 美国与亚太伙伴关系国在重要问题上的投票一致性(2000—2016年)图3-3 美国与亚太非盟国非伙伴关系国在重要问题上的投票一致性(2000—2016年)图4-1 亚太国家对美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图4-2 亚太盟国对美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图4-3 亚太伙伴关系国对美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图4-4 非结盟非伙伴关系国对美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图4-5 亚太国家自美进口额占本国进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表目录表1-1 建立关系的一般成本与收益表1-2 建立的解释模型表2-1 中美朝贡体系特点对比 表3-1 美国与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公开定位表3-2 2000年以来美国与其亚太盟国间领导人互访次数表3-3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与其亚太盟国间领导人互访表3-4 2000年以来美国与亚太新兴国家间领导人互访次数表3-5 2011年以来美国与亚太领导人互访情况表3-6 2000年以来美国与亚太人互访级别和次数 表3-7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点名投票的一致性(1995—2005年)表3-8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点名投票的一致性(2006—2016年)表3-9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重要问题投票的一致性(2000—2016年)表4-1 贸易主要伙伴国家/地区排名(2009年)表4-2 亚太各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1993—2005年) 表4-3 亚太各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1993—2005年)表4-4 2006—2012年以来亚太各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及其比例表4-5 2010年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外来直接投资流入金额表4-6 2010年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表4-7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情况(1990—2003年)表4-8 美国在亚太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1989—1999年)表4-9 美国在亚太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2000—2012年)表4-10 亚太国家/地区外来直接投资中美国的比重(1989—2002年)表4-11 亚太国家/地区外来直接投资中美国的比重(2003—2015年)表4-12 美新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后新加坡输美产品各阶段关税 表5-1 二战之后到越南战争结束期间美国扶植的东南亚亲美势力表5-2 战后美国在亚欧地区建立的安全联盟表5-3 美国—亚太国家/地区双边军事关系 表5-4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驻军人数(1963—1974年) 表5-5 美国在亚太诸国的驻军数量(1986—2005年) 表5-6 美国在亚太国家驻扎现役军人人数(1995—2010年) 表5-7 2013年美国驻东亚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人员构成 表5-8 1946—1974年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 表5-9 1946—1974年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军事援助 表5-10 1946—1974年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非军事援助表5-11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援助比较表5-12 美国对亚太国家/地区的援助(2001—2008年) 表5-13 美国及其盟友在越南战争中投入的兵力(1959—1973年) 表5-14 任期内美菲“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情况表5-15 小任期内“金镜蛇”演习情况 表6-1 美韩依附型关系(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表6-2 美韩合作型关系的开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表6-3 美日强制型关系(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高婉妮,1986年生于甘肃平凉。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获政治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2014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管理学院学系,分别于2011年、2014年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兰州大学文化交流学院、中亚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跨国社会运动、亚太地区秩序。曾出版译著《中的等级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