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重点推出了与当代中国社会密切相关的四个议题,即:专题一“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从中西生态美学的异同,生态女性主义的性别政治和生态伦理,城市有机共同体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宠物文学中的不可靠叙事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黑人文学的生态重读与环境种族主义的社会根源等视角,回应了在“逆化”语境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专题二“景观政治”,反思了景观“再造”的“异托邦的观念”,批判了景观政治编码的资本化逻辑。专题三“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从医学、疾病、健康等层面对身体的社会与文化属性给予多维度地整体性考察与展示,以期更为全面地认知、理解、对待与管理身体。专题四“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文化的重塑”,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聚焦了城市工业遗产改造与文化空间再生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工业遗产改造中的种种局限及其空间治理的对策。
前言【刘泽生】2014年期 主持人语【刘泽生】 粤澳合作与横琴开发计划对澳门发展之影响 ——兼论对台湾的启示【邵宗海】 横琴开发—珠澳合作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杨道匡】 横琴开发与澳门企业的发展商机【冯邦彦】2014年第2期 主持人语 2013年香港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刘 诚】 2013年澳门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杨 丽】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思考【钟 坚】2014年第3期 主持人语 适度普惠理论视角下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刘 敏】 香港教改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改变【黄晓星】 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建设——台湾和香港的比较研究【陈福平】2014年第4期 主持人语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评估与效应分析【封小云】 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征与效应【陈 恩】 香港金融经济中心地位面临的两大挑战【华晓红 周晋竹】2015年期 主持人语 澳门经济增长方式:从超常增长走向新常态【蔡赤萌】 新产业革命:澳门经济发展的路向与策略【龚唯平】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澳门产业多元化探讨【纪春礼】2015年第2期 主持人语 空间扩展与结构完善:澳门发展的前景探讨【殷存毅 施养正】 基于公共卫生模式的行为研究【曾忠禄】 澳门业的许可制度:现状与未来【王长斌】2015年第3期 主持人语 澳门通货膨胀成因研究【柳智毅 刘 毅】 论业的监管依赖【王五一】2015年第4期 主持人语 横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研究【张光南】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模式比较与澳门的选择【陈章喜】2016年期 主持人语 经济治理的中国模式和港澳独特作用【陈广汉】 十三五规划期粤港澳合作深化的思考【封小云】专题一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主持人语【程相占】试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从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的角度【周维山】环境与性别: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生态文化与女性成长【陈 静】有机共同体、跨肉身性与城市文化的重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反思【王晓华】不可靠的宠物叙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学反思【李家銮 韦清琦】白色的城市,黑色的丛林——《土生子》的生态重释【胡志红 胡湉湉】专题二 景观政治主持人语【周志强】藏漂与风景的“位置错觉”——西藏风景政治的另一种阐释【贾晓楠】作为景观的伦敦东区——19世纪末英国的贫民窟旅游【刘洁莹】从输液的树到乐高的城:关于现活的寓言【高 宇】街头景观的文化政治札记【周志强】专题三 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主持人语【闵凡祥】五行五脏身体观的建构、应用及其文化诠释【郑 洪】《和平的保卫者》中的医学与有机体论【赵卓然】从“生命灵气”到“血液循环”:近代身体话语的科学转型【王广坤】被医学分割的身体:“躯体化”概念的问题和启示【陈子晨】近视为疾?——20世纪有关近视的中西医认知与国家话语【陈 勇】专题四 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文化重塑主持人语【钟雅琴】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与文化空间【钟雅琴】城市更新的“文化转向”——以深圳工业遗产的空间改造为例【李丹舟 王 青】都市生活中的当代艺术与社会介入——关于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文化空间考察【袁 瑾】学者访谈文化研究的西方资源与中国实践【刘 康 李 松】其他来稿启蒙话语的当代困境与重构可能【宋红岭】拱廊街闲逛者与都市浪荡子——本雅明笔下的现代人形象及其隐喻【杨向荣 蔡炜伦】政治表征与城市记忆: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化解析【史修永 王 兵】游荡:城市行走的艺术、空间体验和认知的方法论【杨智慧 刘利刚】苏珊·桑塔格的超现实主义摄影美学思想研究【陈星君】作为欲望的“梦想”:从SNH48谈中国偶像经济症候【罗雅琳】孤独的身体:身体现代性研究【张新科】宋代戏曲与运河论略【赵豫云】
周宪,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