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学而篇〔共十六则〕 / 001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则〕 / 012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则〕 / 025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则〕 / 039公冶长篇第五〔共二十八则〕 / 048雍也篇第六〔共三十则〕 / 063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则〕 / 077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则〕 / 092子罕篇第九〔共三十一则〕 / 101乡党篇第十〔共二十七则〕 / 114篇第十一〔共二十六则〕 / 128颜渊篇第十二〔共二十四则〕 / 144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则〕 / 156宪问篇第十四〔共四十四则〕 / 171卫灵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则〕 / 193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则〕 / 207阳货篇第十七〔共二十六则〕 / 215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则〕 / 228子张篇第十九〔共二十五则〕 / 237尧曰篇第二十〔共三则〕 / 246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博学多才,30岁时,已声名在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广收门徒,开私学之先河,弟子身通六艺者72人,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