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上篇共八章,主要是对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作系统的论述,并突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等新的方法和技术。下篇共七章,按照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编排,介绍常用生药的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制、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功效等内容,共收载生药142种,其中重点生药57种,一般生药85种。《生药学》增加了少数民族生药章节,是读者了解民族药的有利路径。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绪论 1
**节 生药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
一、生药学及相关概念 1
二、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2
第二节 生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3
一、我国古代本草学时期 3
二、国外传统药物学时期 5
三、近代商品生药学时期 6
四、现药学发展的新时期 6
第二章 生药的分类和记载项目 10
**节 生药的分类 10
一、按药用部位分类 10
二、按化学成分分类 11
三、按自然系统分类 11
四、按药理作用或中药功效分类 11
五、其他分类法 12
第二节 生药的记载 12
一、生药的记载项目 12
二、生药的拉丁名 14
第三章 生药的化学成分 15
一、糖类和苷类 15
二、黄酮类 18
三、醌类 20
四、香豆素类 22
五、木脂素类 23
六、萜类 24
七、环烯醚萜类 26
八、挥发油 27
九、皂苷类 28
十、强心苷类 30
十一、生物碱类 32
十二、鞣质类 35
十三、有机酸类 36
第四章 生药的鉴定 37
**节 概述 37
一、生药鉴定的意义 37
二、生药鉴定的内容和一般程序 38
三、生药鉴定的方法 38
第二节 生药的基源鉴定 41
第三节 生药的性状鉴定 42
第四节 生药的显微鉴定 44
一、显微鉴定的方法 44
二、显微鉴定的要点 44
三、电子显微镜等鉴定技术 48
第五节 生药的理化鉴定 49
一、一般理化鉴定 49
二、分光光度法 50
三、色谱法 51
四、生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 52
第六节 DNA分子标记鉴定 54
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54
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 56
第五章 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藏 58
**节 生药的采收 58
一、传统采收期的确定 58
二、现代采收原则 59
三、采收方法 60
第二节 生药的产地加工 60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 60
二、产地加工的方法 61
第三节 生药的干燥与贮藏养护 62
一、生药的干燥 62
二、生药的贮藏与养护 63
第六章 中药炮制概况 70
**节 炮制概述 70
第二节 炮制的目的 71
一、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71
二、增强药物疗效 71
三、确保药物净度 71
四、便于调剂和制剂 71
五、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72
六、转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影响药物的归经 72
七、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72
第三节 中药炮制的方法 72
一、净制 72
二、切制 73
三、炮炙 73
第七章 生药的质量控制 76
**节 生药质量控制要求 76
一、生药的有效性 76
二、生药的安全性 81
第二节 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 87
一、自然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87
二、人为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 90
第三节 生药的质量标准 91
一、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 91
二、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93
三、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内容 93
第四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95
一、产地生态环境 95
二、种质与繁殖材料 96
三、栽培与养殖管理 96
四、采收与初加工 97
五、包装、储存与运输 98
六、质量管理 98
第八章 生药的资源 99
**节 生药资源概述 99
第二节 生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00
一、利用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100
二、从古代医药本草中发掘新药源 101
三、从民族药、民间药资源中发掘新药源 101
四、扩大药用部位,增加新品种 101
五、 利用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开发新药 101
六、引种、栽培及驯化研究保护资源 102
七、海洋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102
第三节 生物技术在生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103
一、生药品种的繁育和品质改良 103
二、生药活性成分生产 104
三、保护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 105
下篇 各论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