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法律观念,剧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法制宣传”。然而这些“法制宣传”并非简单的“法律图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帮助受众宣泄感情的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法制的途径,以为古代的法律、司法就是如此。这并非指责包公戏所言不实,而是希望助其重新定位。本书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古代历史中的法文化与包公戏中的情节进行对照,还原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司法观。揭示了社会道德和思想伦理对司法观潜在的影响。
目录包公的大铡刀 包待制陈州粜米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包待制智勘灰栏记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包待制智赚生金阁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乌盆记 高文举珍珠记 狸猫换太子之一——包公出世 狸猫换太子之二——不知亲母的皇帝 狸猫换太子之三——打龙袍 秦香莲 钓金龟 黑驴告状 铡判官 打銮驾 铡包勉 后记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法制史》《中华文化通志·法律志》《中国财产法史稿》《典权制度源流考》等,另有《英美法》《日本民法债权总论》等译作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