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艺学、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五大部分。收录了《汉赋“持论”说》《说“白”——兼释“宾白”》《汉代休闲娱乐文化与“戏”》《从戏文名称看南戏传奇的变迁》《“群”与“个人”:晚清政治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之比较研究》等文章。
古代文学
论《易林》的《诗》说
――兼论《易林》的作者
汉赋“持论”说
《绝妙好词》传播接受研究
说“白”
――兼释“宾白”
汉代休闲娱乐文化与“戏”
从戏文名称看南戏传奇的变迁
《西厢记》评点“斩足”的观照意义及戏剧理论价值
现代文学
“群”与“个人”:晚清政治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之比较
研究
春柳社与新民社的家庭戏之比较
――以《不如归》《家庭恩怨记》与《恶家庭》为例
表象的政治判定与潜在的文化冲突
――十七年文学批评现象片论
浅析电影《武训传》事件中的检讨书
残酷的陌生化
――中国当代作家的悲悯情怀与文学想象
莫言小说的叙事视角
物哀、幽玄、伤逝和温暖的感伤
――林彦的文学地理与散文叙事
论张翎小说的结构艺术
从“发现”到“发明”台湾文学
――呈逆方向发展的两岸台湾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及文艺学
“左眼”看中国的三种视像
――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中国行文本的
互文性分析
主动表达的“他者”: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本土裔
美国文学批评
《海蒂》中的斯芬克斯因子与儿童成长
忏悔意识在世界传播及其对中国辐射
图像文化的哲学基础
语言文字
“壹”、“壹”及其相关字
从“孝”“敬”“悌”的词源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
语言的维度与翻译的限度及标准
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语言
市场经济与普通话
教育教学
语言沟通课程的“仿真”教学情境研究与实践
非文学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现代应用文研究之反思
罗晓静,参与教育部新世纪网络教育工程等项目3项,参编《现代中国文学·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教材3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作品与争鸣》、《写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