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实验原理归纳为:绪论;测量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与技术;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化合物合成、分离原理与技术;常见离子和官能团的定性分离与鉴定;物质组成分析——化学分析法;物质组成分析——仪器分析;特殊实验技术9章内容,构建成“实验化学”课程的框架,作为穿插在课程不同阶段进行讲授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理论思维水平,力求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共性,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n
《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教材,也可供从事化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第1章 绪论 \n
1.1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1 \n
1.2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1 \n
1.3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2 \n
1.3.1实验预习2 \n
1.3.2实验操作2 \n
1.3.3实验报告3 \n
1.4实验注意事项3 \n
1.5实验室守则4 \n
1.6实验室EHS制度4 \n
1.6.1常见化学药品的分类、危险特性与贮存要求5 \n
1.6.2实验室安全操作8 \n
1.6.3实验室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9 \n
1.6.4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10 \n
1.6.5实验室废弃物处理11 \n
1.6.6实验室事故处理11 \n
1.7化学手册及GB、ISO简介12 \n
1.7.1化学手册12 \n
1.7.2GB与ISO简介14 \n
1.7.3标准的查询方法16 \n
1.7.4因特网免费检索资源16 \n
第2章 测量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18 \n
2.1国际单位制(SI)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18 \n
2.2数据记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9 \n
2.2.1数据记录19 \n
2.2.2数字修约规则20 \n
2.2.3有效数字运算规则20 \n
2.3误差21 \n
2.3.1准确度和精密度21 \n
2.3.2误差分类及产生原因22 \n
2.3.3提高测量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3 \n
2.4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24 \n
2.4.1平均偏差(亦称算术平均偏差)24 \n
2.4.2标准偏差25 \n
2.4.3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5 \n
2.4.4可疑数据的取舍27 \n
2.5误差传递及其应用27 \n
2.5.1函数相对误差的传递规律27 \n
2.5.2函数标准误差的传递规律28 \n
2.5.3误差传递分析的应用29 \n
2.6实验数据的整理与表达30 \n
2.6.1列表法30 \n
2.6.2图解法30 \n
2.6.3数学方程表示法32 \n
2.6.4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和作图34 \n
第3章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与技术37 \n
3.1温度的测量及其控制37 \n
3.1.1温标37 \n
3.1.2玻璃液体温度计38 \n
3.1.3热电偶42 \n
3.1.4电阻温度计45 \n
3.1.5饱和蒸气温度计47 \n
3.1.6恒温槽及其控温原理48 \n
3.2压力的测量与控制50 \n
3.2.1压力单位50 \n
3.2.2U形液柱压力计50 \n
3.2.3气压计使用与读数校正52 \n
3.2.4电测压力计的原理53 \n
3.2.5恒压控制54 \n
3.2.6真空的获得与测量55 \n
3.3光性测量59 \n
3.3.1折射率与阿贝(Abbe)折射仪59 \n
3.3.2旋光角与旋光仪61 \n
3.3.3光的吸收与分光光度计63 \n
3.4电化学测量65 \n
3.4.1电导、电导率及其测定65 \n
3.4.2抵消法测定原电池电动势67 \n
3.4.3参比电极与盐桥69 \n
3.4.4电极的预处理71 \n
3.4.5离子选择性电极71 \n
3.4.6pH值及其测定72 \n
3.5热性质测量74 \n
3.5.1量热法测定热效应74 \n
3.5.2差热分析76 \n
3.5.3热重分析77 \n
3.6界面性质及其测量77 \n
3.6.1关于表(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77 \n
3.6.2界面分析与检测80 \n
第4章 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104 \n
4.1低压气液平衡的直接测定方法104 \n
4.1.1直接法测定装置的分类104 \n
4.1.2循环法直接测定装置105 \n
4.1.3泡露点低压气液平衡直接测定装置108 \n
4.2气液平衡实验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110 \n
4.3低压气液平衡的间接测定方法113 \n
4.3.1溶液饱和蒸气压测定113 \n
4.3.2溶液沸点的测定方法114 \n
4.4由温度、压力和液相组成测定数据推算气相组成115 \n
4.4.1Q函数法原理116 \n
4.4.2Barker法117 \n
4.4.3曲面样条函数法117 \n
第5章 化合物合成、分离原理与技术122 \n
5.1化合物合成122 \n
5.1.1机合成122 \n
5.1.2有机合成127 \n
5.2化合物的分离141 \n
5.2.1固液分离143 \n
5.2.2液液分离147 \n
5.2.3固固分离157 \n
5.2.4色谱分离158 \n
5.2.5离子交换树脂分离165 \n
5.2.6膜分离法167 \n
第6章 常见离子和官能团的定性分离与鉴定1
刘洪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82年7月浙江大学化工工程专业 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年2月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6月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5年3月至今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工作;1995年8月被聘为教授;现为《化学学报》、《Chinese J. Chem.》和《过程工程学报》编委。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获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11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