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鸠摩罗什法师所译《金刚经》为原文,进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通解,让你轻松理解千余年历久弥新的大智慧。作为国学经典,《金刚经》穷极宇宙,又关怀日常。文中将经文要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深入浅出的演说,引发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给你能断一切执念的智慧。
 \n本书化繁为简,以通俗易懂的图解形式,将这部经典的要义呈现出来。文字贴切、引发共鸣,插图精美、呼应内文,图表直观、逻辑清晰,文字、插图、图表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营造愉快的阅读体验。即便佛学零基础,也能彻底理解这部经典的大智慧。
 \n“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希望本书的出版,为您打开通往宁谧与欢喜的方便之门。
 \n
         
         
             
             第一章 悬论:叩响《金刚经》之门
 \n1经名的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
 \n2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劝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6
 \n3修行成佛的下手处:解决“心”的问题/8
 \n4修行与圆满:《金刚经》中的人生观/10
 \n5佛眼中的红尘:《金刚经》与世俗世界/12
 \n6 《金刚经》在中国:佛文化的重要流变/14
 \n7译经第一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18
 \n8皇权的功德:帝王与《金刚经》/20
 \n9民间注疏的力量:深入中国文化/24
 \n10 《金刚经》与禅宗:从六祖开悟到《坛经》现世/26
 \n
 \n第二章 开场:导入说法的情境
 \n1从证信开始导入:说法缘起的情境线索/34
 \n2 《金刚经》序曲:佛祖日常生活的平淡与庄严/36
 \n3佛陀身边的僧侣团队: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的集体修行/40
 \n4尊严与乞讨:佛家乞食制度/42
 \n5无言的般若:解析佛的教育手段/44
 \n6佛陀是个好榜样:从最平凡处入手/46
 \n7修行与入世:佛法不离世间/48
 \n8禅定的妙用:一念入定般若生/50
 \n9顿悟与渐修:修行佛法的两翼/52
 \n
 \n第三章 成佛的必由之路:正知正见生正信
 \n1“解空”者点破玄机:须菩提的请法/62
 \n2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64
 \n3小乘与大乘:度众生和度自己/66
 \n4意会与言传:问答之间的微妙/70
 \n5护住真心的第一步:度生离四相/72
 \n6众生解脱的不同境界: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74
 \n7做菩萨的窍门:不住相布施/78
 \n8无限广大的布施福德:像“东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80
 \n9求佛法与拜偶像:小议真佛不住于相/82
 \n10成佛的资粮:福慧双修一举得/86
 \n
 \n第四章 一念生信心:通往般若的门槛
 \n1信佛须正信:真实的信心源于正确知见/94
 \n2人人都是未来佛:众生佛性平等/96
 \n3五个五百年:佛运消长的历史观/98
 \n4持戒与修福:生“实信”的基础/100
 \n5一念生清净心:信心与顿悟/102
 \n6大得无所得:般若性本空/104
 \n7登岸不需舟:不要迷信工具/106
 \n8圣贤之别:一切无为与因果/108
 \n9福德性本空:财施与法施的较量/110
 \n10般若与方便: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112
 \n
 \n第五章 打破砂锅问到底:理解才能真信仰
 \n1小乘四圣果:修行当中的舍与得/128
 \n2须菩提的“果”位:离欲第一阿罗汉/132
 \n3庄严净土:心净才是真清净/134
 \n4清净才是道:心无所住而生清净/138
 \n5身如须弥山王:修果不住果/140
 \n6多少是多:福德的再次考量/142
 \n7持经即是求佛:《金刚经》的地位/144
 \n8“金刚”最如意:经名中的缘由/146
 \n9得意而忘名:名相非真相/148
 \n10法身与报身:如来的三十二相/150
 \n11慧眼识真经:第一稀有/152
 \n12清净是道:信心与功德/154
 \n13第一稀有之人:由六祖惠能说起/156
 \n14第一波罗蜜:般若最殊胜/158
 \n15功德再次较量:身布施与法布施/160
 \n16大乘不乐小法:伟大的菩萨事业/165
 \n17忍辱波罗蜜:坚定离相则能安忍/168
 \n18菩萨的境界:离一切相/170
 \n19如来的信誓:一定是真话/172
 \n20火种的力量:佛法复兴的希望/174
 \n
 \n第六章 通达才能无漏:修行的真谛
 \n1菩萨的清净心:发心实无有法/186
 \n2最难舍离的“我”:大乘修行的主线/188
 \n3佛祖无所得:佛法无实无虚/190
 \n4真正的菩萨:一切圣贤通达无我/192
 \n5佛的“五眼神通”:佛眼悉知悉见/194
 \n6通达要通心:“心”的相对论/198
 \n7福报的因缘:无得才是得/202
 \n8如来从何而来:求佛不如求己/204
 \n9拈花示众的妙法:不说而说的法/206
 \n10佛法和修行的关系:登岸就弃船/208
 \n
 \n第七章 实践证真知:证悟就是与真理结合
 \n1圣凡无差别:众生都有成佛的根基/216
 \n2不足为凭的身相:观佛与见性/218
 \n3不偏执一端:佛法不断不灭/220
 \n4不贪才是无量:菩萨修福不为己/222
 \n5何谓“如来”:真理无所来/224
 \n6超时空的“一合相” :微尘中见大千/226
 \n7从对佛法的理解谈起 :佛的真实意图/228
 \n8六如的比喻 :一切有为都无所得/230
 \n9大欢喜的结局:金刚法会圆满/232
 \n
 \n附录1?元魏三藏菩提流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36
 \n附录2?陈天竺三藏真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43
 \n附录3隋三藏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250
 \n附录4唐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264
 \n附录5唐义净《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273
 \n附录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偈颂 /279
 \n附录7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284
 \n附录8历代《金刚经》论、注重要文献 /298
 \n
         
         
             
             原译:鸠摩罗什 (344-413),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等论。
 \n编著:施青石,80后,重庆大足人,业余醉心研究佛教文化十余年,曾与人共同编撰佛教普及读物,后至北京从事媒体工作,吸取现代传播手法编著《图说金刚经》《图说心经》等著作。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