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写古物,也在写人,写那个时代。
\n写物件,其实是在写人,在写当年的时代,任何一件古玩珍宝,除了具有其自身的灵性之外,都承载了当时的社会、时代和人物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如晦,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可一帧帧、一幕幕的时代变迁,风雨流年,都不能逃过它们的眼神和观察。
\n时间是有记忆的,古玩也是有记忆的,它们的记忆,比我们更为持久而完整,沉默而平淡。我们只是故事的追记者,而它们,则是历史的亲历者。
\n它们洞悉很多我们不能看透的流年世故和人事沧桑,却从不肆意评价它们,只以自身的经历,慢慢显露,供后人冥想、遐思。
\n古玩的灵性,也在于此,它们不会说话,只是冷然观察着世情万物,透过时间的漫长,告诉后人,一个个或是久远、或是失传的故事,所以,它们本身,也就成了传奇……
\n
一、司马迁为什么自相矛盾
二、修官史何必要民间传闻
三、秦始皇死到临头才祷告
四、楚霸王四面歌声始吃惊
五、《史记》新读——刘邦原来挺善良
六、东城怀古,英雄当年葬美人
七、明白事理,几句话扭转乾坤
八、不懂人性,未开口命丧黄泉
九、两国开战,只为几片桑叶
十、七国叛乱,缘起小孩下棋玩
十一、"鞋帽论"盛行,说停就停
十二、窦太后翻脸,野猪七阵
十三、有志气,民工可以做皇帝
十四、意志强,猪倌也能当宰相
十五、女人因贤惠而受人尊敬
十六、美女若贪婪反令人鄙夷
……
计正山,1982年2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中文系)。1985年于《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学术论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引起史学界关注;文章被《新华文摘》《羊城晚报》《文汇报》等海内外几十集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