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业务范围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抢救和保护,对民族民间社会、经济、历史、哲学、宗教及传统智慧和技能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编辑出版学术书刊。我所主办的学术出版物,《苗侗文坛(52)》族的文化进行探讨,涵盖苗族、侗族的各种文化,如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图腾文化、民俗婚俗文化等方面。《苗侗文坛(52)》被国家图书馆列为固定收藏的图书之一,诸多学府和机构也将之作为教学科研的必备参考书,此系列图书的出版也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绪论
第一节兵器与兵器文化
第二节中国兵器文化
第三节中国兵器文化研究概述
第一章中国兵器文化产生的根基
第一节中国兵器文化植根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中国兵器文化植根的经济地理环境
第三节中国兵器文化植根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兵器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石器时代工具与兵器的联系与演变
第二节青铜时代的来临和兵器的发展
第三节铁器及青铜技艺的改进对吴越宝剑的推动
第四节秦代兵器的发展及弩机的改进
第五节汉魏六朝与北方异族的冲突及骑兵的崛起
第六节开放的隋唐推动兵器的多样化
第七节火器的产生开启热兵器时代
第八节冷热兵器并行的时代
第三章中国兵器与古代哲学
第一节中国兵器与中国人的宇宙观
第二节中国兵器中的辩证思维
第四章中国兵器与古代宗教
第一节兵器与佛道二教的关系
第二节佛教中的兵器
第三节道教中的兵器
第五章中国兵器与古代文学
第一节文学作品中的兵器分类
第二节文学作品中兵器的特点
第三节文学作品中兵器所承担的主要功能
第六章中国兵器与语言文字
第一节长兵器类汉字的分类
第二节长兵器类汉字的特点
第三节长兵器类汉字的文化浅析
第七章中国兵器与古代艺术
第一节中国兵器与古代艺术关系之概说
第二节中国兵器的造型艺术、纹饰艺术与铭文艺术
第八章中国兵器与民族——以蒙古刀为例
第一节蒙古刀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传统蒙古刀的造型和制作工艺
第三节蒙古佩刀的装饰艺术
第四节蒙古刀反映的蒙古族文化
第九章中西兵器文化比较——以剑为核心
第一节剑的产生源流比较
第二节中西剑的造型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第三节中西剑具装纹饰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第四节中西剑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比较
第五节中西剑的发展及其思维方式比较
后记
于孟晨:黑龙江佳木斯人,经济学硕士,副编审。1987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后,历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人事处处长。2001年4月至2010年6月任西安邮电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兼任报刊编辑部总编辑。2010年6月任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
敬晓庆:甘肃通渭人,现供职于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与元明清文学研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均致力于文学理论尤其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参编教材数部,先后在《戏剧》、《西北师大学报》、《戏曲研究》、《中华戏曲》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师爽:著名作家、书画家,原名刘师爽,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黑龙江,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他凭着良好的绘画功底和艺术修养活跃于国内外画坛,先后在俄罗斯、马达加斯加、北京等地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俄罗斯阿州美术馆、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并出版了《独行非洲岛》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