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研究
收藏
评价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研究
商品编号:2653375
ISBN:978752030045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张云飞著著
出版日期:2017-03-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K0
页数:261
册数:1
大约重量:8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4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25.2 (3.6折)
原价:¥70.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真实性是历史研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因为历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主体的局限性因素的存在,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经常出现与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相背离的研究结果。这里,所谓的历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是指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已经无法通过亲身观察或者模拟的方式与其照面。历史一去不复返,历史不允许假设。所谓的历史研究主体的局限性主要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其自身具有的主体因素对于历史研究过程的干预,从而导致在历史研究结果中浸透着研究者的主体色彩。这些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好恶、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偏见、知识背景、意识形态、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等。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就像是一片荒树杂陈的丛林,如海德格尔那样开辟一条“林中路”正是这本著作的主旨所在。
第一章历史认识真实性问题的理论定位第一节历史认识真实性概念的内在澄明一真实性概念的词源学考察二在历史本体层面上的真实性三在历史认识层面上的真实性第二节历史认识真实性概念与周边概念的比较一真实与真理的关系二历史认识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区分三真实的东西并不必然是美好的第三节历史认识真实性问题的症候一“如实直书”的内在困境二人类从过去走来,但无法与其照面三在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第二章历史解释及其中存在的真实与虚构的冲突第一节历史解释的含义与目标一反思、理解、解释与应用二历史解释的标准与任务第二节历史解释性质的科学与艺术之争一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历史解释二一次性事件的三重证伪三个别性中存在普遍性的理论论证第三节哲学与历史学进行历史解释的差异和互补一哲学的基本特征:凭借概念展开的推理过程二历史学的任务:重现历史事件三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分歧四哲学与历史学的融合五历史哲学的理论架构第三章历史事实及其真实性的分析第一节史实三问一界定历史事实的两个极端二历史事实是什么三历史事实在哪里四历史事实发生于何时第二节历史事实的形成过程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二历史事实及其在文本中的第一次呈现三历史事实在历史研究中的缺席在场第三节历史事实真实性的有效证明一人类认识历史的基本能力二历史事实的遮蔽与去蔽第四章历史文本及其在理解真实性中的作用第一节历史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一文本的含义及其特点二历史文本分析中的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三历史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作者与读者双重制约下的文本规划一作者是文本的创造者二读者是文本的理解者三历史文本的社会定位第三节历史文本在解释中的生态链第五章历史研究方法及其与真实性的关系第一节历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一方法及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方法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二节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考察(一)一史料考证的局限性及其对历史认识真实性的影响二抽象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效力三历史分期思想:一种再思考第三节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考察(二)一历史规律与差异以及马克思对待差异性因素的基本态度二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性与重要性的解读三对从后思索法的质疑的质疑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张云飞,男,1976年1月出生,河北定州人。1999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2002年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0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南京社会科学》《北方论丛》《学术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作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级别研究课题20余项。入选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