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五大特点:
\n1、列举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案例,以便读者学习应用。
\n2、载入使用经方治疗现病的验案,如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大黄附子汤、大建中汤、桃仁承气汤等的灵活运用有效的医案,给读者搭建以经方运用治疗现代疾病的平台,便于学习应用。
\n3、介绍中医应敢于创新治疗疑难病的案例,引导读者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开创中医治疗新路径。例如创三焦同开法治疗急进性肾炎无尿症,另急性肾衰曾血液透析多次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脱离血透、恢复了肾功;对儿童双肺纤维化、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未进行肺移植转危为安,已健康生活20多年。
\n4、在危重病的面前,破除顾虑,敢于负责,精于辨证,严密观察,用“通因通用”之法治疗消化道大出血昏迷的病人,使神志转清转危为安,体现中医亦可治疗急性危重疾病。
\n5、尊古而不泥古,大胆破古训,用益气破血法治疗多次胎停孕、单角子宫的患者,经治后分娩一健康宝宝的案例。
\n
血液系统疾病
验案1脾肾两虚(再生障碍性贫血)
验案2肾亏血虚(再生障碍性贫血)
验案3肾阴阳两虚,精血无以化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验案4脾肾阳虚、精血失统(再生障碍性贫血)
验案5热入血分出血(血小板减少为“O”危重症)
验案6瘀血化热大衄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7脾虚湿阻、湿郁化热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8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9气阴两虚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10脾不统血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11瘀血阻络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12脾虚肾亏、血络受阻出血(血小板减少)
验案13阴虚火旺、血热伤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撤减激素时治疗)
验案14脾肾不足、阴虚肝旺、血蕴虚热(血小板减少、性染色体异常)
验案15肝郁血瘀积症(血小板增多症)
验案16虚火上炎,阳明实热鼻衄(血小板无力症)
验案17毒邪犯髓、毒热伤及肠道(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并结肠糜烂)
验案18湿热毒邪内蕴黄疸(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症——发热、黄疸)
验案19脾肾两虚、髓毒内蕴型血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验案20脾肾亏虚、湿邪阻络型血劳(原发性白细胞减少)
验案21脾肾两虚,兼有血瘀(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
验案22肝郁气滞、湿瘀互结癞积(骨髓纤维化)
验案23正虚邪减、瘀毒伤阴痰毒核(恶性淋巴瘤)
验案24痰湿流注、痰毒伤阴痰毒核(恶性淋巴瘤)
验案25毒热入髓,髓竭血虚血劳(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放化疗后骨髓抑制、肝损伤)
验案26痰毒瘀结,气阴两伤痰毒核(非霍奇金淋巴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验案27气虚气滞、痰瘀阻络、流注历节癞积(尼曼-皮克病)
验案28血虚寒凝、瘀毒阻络脉痹(Ⅷ因子抗体形成致“痛痹”)
验案29血虚肝热、痰热互结肌衄(巨核细胞生成障碍)
验案30正衰邪不盛、邪毒入髓血劳(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验案31肝肾阴虚、脾虚不运大衄(血友病)
循环系统疾病
验案1气阴两虚、痰浊内阻型胸痹(冠心病)
验案2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型心悸(心律失常)
验案3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虚热扰心型心悸(心律失常)
验案4心虚胆怯、气阴两虚型心悸(心律失常)
验案5心气不足,肝气郁结型心悸(心律失常)
验案6湿郁血虚肝热型心悸(心律失常)
验案7胸阳不足、心肺气虚、饮邪上犯型胸痹(心源性水肿)
验案8气虚血瘀多发脉痹(多发性大动脉炎)
验案9气虚血瘀、肾精匮乏型脉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验案10气虚血瘀湿阻型脉痹(足背动脉供血不足)
验案11湿热阻络型脉痹(下肢多发静脉血栓)
梁贻俊教授,女,1927年6月生于北京中医世家,当代名老中医。任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原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全国首批500名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生于中医世家,祖父、伯父均为京城名医,母亲学术融汇中西。其深得家传,立志从医,攻读岐黄,欲作良医。曾师从德国医学博士陈锡甫教授学习,又拜名医宗维新、赵树屏老师,深得亲传。复经中医进修学校深造三年,1956年经国家中医师鉴定考试合格定职为中医师,批准可自行开业行医。随后又相继考入中医研究班(即师资班)、中医学院全国医经研修班。1959年荣任北京市靠前期不错西医学习中医班《内经》教学及内经教研室负责人。同年被选为北京中医学会理论研究组组长。1966年调任化工部锦西化工医院中医科主任,1982年2月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兼任辽宁地区中医院校教师、锦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中医学会理事、仲景研究会主任等工作。1984年调任中日友好医院任高干外宾病房主任、中医大内科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晋升中医主任医师。1990年被两部一局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荣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选为中华全国血证委员会委员。多次受聘于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曾多次担任原中医研究院硕士、博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国家医药成果鉴定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1997年7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委员会评为高等学校教师,多年来在北京、辽宁等中医院校,担任《内经》《金匮要略》及《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教学工作。曾多次赴美国(哈佛)及日本(东京、大阪、琦玉)等地讲学、会诊,因具有特色的中医学理论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获得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