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被誉为教育的心脏,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载体、联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肩负着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重任。为更好地探讨课程,普及课程知识,传播课程理念,优化课程实践,本书选择从关键词的视角切入,在对课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撷取了课程释义、课程效能、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类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领导、课程改革等当前使用较多、较为常见的课程术语,通过对这些术语的梳理来呈现教学的总体概貌,以引领教学实践的变革。本书既适合作为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的参考书,也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及教研人员作为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书。
前言
第一章课程释义1
第一节课程词源分析2
第二节课程的已有定义4
第三节课程定义的尝试7
第二章课程效能13
第一节课程效能的内涵14
第二节课程效能的框架18
第三章课程设计23
第一节课程设计的内涵24
第二节课程设计模式26
第三节课程设计方法32
第四章课程目标37
第一节课程目标概述38
第二节课程目标的来源41
第三节课程目标的组织43
第五章课程内容47
第一节课程内容的内涵48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51
第三节课程内容的组织54
第六章课程结构57
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58
第二节课程结构的实践63
第七章课程类型67
第一节课程类型概述68
第二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0
第三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72
第四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74
第五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75
第六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76
第八章综合课程79
第一节综合课程的内涵80
第二节综合课程的价值83
第三节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86
第九章选修课程89
第一节选修课程的内涵90
第二节选修课程的类型94
第三节我国选修课程的演进95
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9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100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104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106
第十一章校本课程109
第一节校本课程的由来110
第二节校本课程的内涵112
第三节校本课程的类型115
第四节校本课程的开发117
第十二章隐性课程123
第一节隐性课程的研究124
第二节隐性课程的内涵127
第三节隐性课程的分类与表现130
第十三章课程计划133
第一节课程计划的内涵134
第二节课程计划的结构136
第十四章课程标准139
第一节课程标准的内涵140
第二节课程标准的框架142
第三节我国课程标准的演进144
第十五章教材147
第一节教材的内涵148
第二节教材的结构151
第三节教材的类型153
第十六章课程实施157
第一节课程实施内涵的多重解读158
第二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62
第十七章课程评价169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内涵170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内容173
第三节课程评价的模式177
第四节课程评价的方式182
第十八章课程管理187
第一节课程管理的内涵188
第二节课程管理的内容191
第三节课程管理的原则193
第四节课程管理的制度198
第十九章课程领导203
第一节课程领导的内涵204
第二节课程领导的追求与任务208
第三节课程领导的程序与策略210
第二十章课程改革215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内涵216
第二节课程改革的追求219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保障223
附录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31
参考文献236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