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藻于同治元年生于上海,自幼便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其父刘镛聘名儒陈其炯至家塾课子,“督锦藻等读书綦严”。[1]刘镛还购得朱氏挂瓢居,锦藻与长兄读书之余散步其间。刘锦藻自云:“同治十二年,先光禄府君购得之。锦藻读书余暇,时偕伯兄虞衡君散步其间,荒池丛簿,足音跫然,耽其幽寂,辄思结庐,以资习静,卒卒未遑。”[2]并告诫子孙为学当专精:“吾初设肆时,讵意今日专精揖志,为之不已,以臻于是。意学问之道,铢积寸累,以底大成,亦若是矣。”[3]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使锦藻“博洽群籍,与伯兄紫回水部同为名诸生”。[4]
稍长后,于光绪元年,锦藻补博士弟子。据周子美称:刘锦藻“少聪颖,年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嗜古积学,文章渊懿。”[5]又据锦藻同邑万洁居士言:“坚匏学士幼聪颖,年十四,学使胡筱泉侍郎奇其文,即补博士弟子员。”[6]光绪六年,锦藻岁试一等,补廪膳生。九年,其父刘镛又聘严珊枝教授锦藻兄弟备考。十四年,锦藻参加乡试,中举人。陈三立云:“举光绪戊子科乡试,甲午成进士,以前官候选郎中留就本职,签分工部。”[7]
[1]刘锦藻:《先考通奉府君年谱》,乌程刘氏光绪间刻本。
[2]刘锦藻:《小莲庄纪略》,载项文惠:《嘉业堂主—刘承幹》,第61页。
[3]汤寿潜:《刘贯经家传》,见《萧山文史资料选辑(四)》,第458页。
[4]陈三立:《清故内阁侍读学士刘君墓志铭》,见《散原精舍文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6页。
[5]周子美:《南浔镇志稿》,载《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622页。
[6]万洁居士:《坚匏盦集·跋》,见《南林丛刊次集》,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
[7]陈三立:《清故内阁侍读学士刘君墓志铭》,见《散原精舍文集》卷十七,第256页。
绪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突破点
四研究现状
(一)研究《清朝续文献通考》编纂始末
(二)对《清朝续文献通考》之评说
(三)研究刘锦藻生平事迹
(四)研究《清朝续文献通考》其他篇目
第一章《清朝续文献通考》纂修始末
一成书背景
(一)吴兴自古学术风气与锦藻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时局变迁与刘锦藻文化忧患意识
(三)刘氏适时购书与藏书
二编刊历程与参加纂修者考略
三《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纂修概述
(一)刘氏《经籍考》参编者存疑
(二)两种版本《经籍考》之比较
第二章刘氏《经籍考》内容结构分析
一详细明晰的名目项
二“总案语”评析
三书后案语与读书治学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二)辅助读书治学与提示学术门径
四体例指瑕
(一)书名之误
(二)卷数之误
(三)作者之误
(四)缺乏版本项
(五)书后案语不足举例
(六)互著别裁辨析
第三章刘氏《经籍考》史源归纳与商榷
一刘氏《经籍考》所用史源出处归纳
二刘氏《经籍考》择取史源的宗旨
(一)揭示书籍旨要
(二)注重学术背景的引用
(三)介绍作者行事
(四)阐明刊印流传
三刘氏《经籍考》史源不足举要
(一)史源误引
(二)史源节略失当
(三)对史源缺乏考证
(四)略去史源出处
四史源商榷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五)丛书部
第四章刘氏《经籍考》之图书分类
一类目异同比较与刘锦藻对传统学术分类体系之承袭
(一)经部类目的增减
(二)史部类目的规范
(三)子部类目多有沿袭
(四)集部类目稍有变通
二固守传统学术体系下的图书配隶之失
三刘锦藻传统的治学视野与四部分类法的运用
(一)刘锦藻的“遗老”身份与其旧有的知识架构
(二)传统四部分类法深厚的文化积淀
(三)清中后期学术的发展与传统四部分类之停滞
第五章刘氏《经籍考》收书与评书的时代烙印
一“遗老情怀”与御敕图书的收录
二朴学遗风与辑佚、考证类图书剧增
三存古兴学与丛书云集
(一)晚清社会新学思潮的影响与传统学术面临的挑战
(二)经世的初步尝试:刘锦藻以“丛书”倡导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四爱国、经世之旨与晚清译著频现
(一)刘锦藻治学视野的拓展
(二)以晚清“译著”求国富民强
(三)收书中西兼顾的文化价值观
五文献学视角下的收书得失
第六章刘氏《经籍考》之学术价值
一与《书目答问》的关系
二补正《清史稿·艺文志》及其《拾遗》
三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互补
(一)或可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误
(二)有些图书优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
(三)可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互补
四补史料著录之阙,纠史传记载之误
五弥足珍贵的传统社会文化财富
六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近代化走向
附录刘锦藻生平学行辑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李利民,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目前正在进行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