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思想。通过戴燕教授对何兆武、李学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锡圭等十一位从抗战到当下的老一辈中外学人的访谈,使我们了解了那个即将过去的时代中发生过的历史,以及那一代历史中的学人的思考与抉择——他们的政治关怀和学术理想是什么?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历史与未来,如何承上启下的?
\n一个个学者,体现了一代的学术、思想的风气。这些学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脊梁,是学术文化的灵魂。鉴往知来,当今学人只有充分了解上一辈学人的学术及思想,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也是前辈学者的学人心史。
序(戴燕)
何兆武《上学记》之后
李学勤 “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章培恒 述学兼忆师友
王水照 文学史谈往
裘锡圭 古典学的重建
朱维铮 “国学”答问
陆谷孙 你这一生离不开它
张信刚 复兴中华相期在明天
兴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 历史与现状——漫谈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戴燕,1982年北京大学毕业,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为复旦大学教授。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6年西南联大外文系研究生毕业。1956-1986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6年起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An l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主要译著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历史理性批判论集》、罗素《西方哲学史》、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等。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参加《殷墟文字缀合》的编纂工作,1954年转入社科院历史所,1991-1998年任历史所所长,其间出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2003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在领导清华简的整理和出版。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古文字学初阶》《走出疑古时代》《中国青铜器概说》《重写学术史》《三代文明研究》等,其中《东周与秦代文明》的英文本由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翻译、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
章培恒,1934年生于浙江绍兴。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杰出教授,2011年去世。主要著作为《洪昇年谱》《献疑集》《灾枣集》《不京不海集》等,主编有《中国禁书大观》《中国文学史》《玉台新咏新论》等。
王水照,1934年生于浙江余姚。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即任职于社科院文学所,1978年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资深教授。主要著作有《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半肖居笔记》《王水照自选集》等,主编有《新宋学》《历代文话》等。
裘锡圭,1935年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0年研究生结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芝加哥大学授予人文学科名誉博士学位,2005年起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资深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裘锡圭学术文集》六卷等,主编有《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等。
朱维铮,1936年生于江苏无锡。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200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去世。主要著作有《走出中世纪》《走出中世纪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