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真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序言
导言
一 “环境危机”与“遗产保护”
二 现代城市的“贫血症”
三 “乡愁”的解读
四 “保护理念”是“保护行为”的灵魂
第一篇 为什么保护
一 城市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变化
二 城市遗产保护的价值论
三 城市遗产保护的历史性
第二篇 保护的“误区”
四 “重建”
五 “异地保护”
六 “文化工程”
七 仿古街
八 旧城改造
第三篇 专家的见解
九 文物及考古专家
十 城市遗产保护专家
十一 建筑遗产保护专家
第四篇 怎样去保护
十二 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一些问题
十三 中国语境下的原真性
十四 保留城市呼吸的场所
十五 从“改造”走向“保护与更新”
十六 整体性的保护方法
十七 保护创造新建筑的文化土壤
附录:我国城市保护理念变迁历程
参考书目
后记
阮仪三,苏州人。中国历灾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六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威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历灾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江南水乡古镇》《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护城纪实》《古城笔记》《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等。
李红艳,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获挪威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阮仪三教授。2014-2015年作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参加的“化觉巷125院落保护项目”获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