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国际救灾合作,以期应对灾害威胁,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救灾外交同样可以重塑国家形象,改善*。救灾外交也将影响*(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成功的救灾外交将促进国际合作,改善*,失败的救灾外交将导致国际冲突,引发国际危机。
中国自1980年开始接受国际援助,中国救灾外交蹒跚前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国际减灾十年”为契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灾;进入21世纪,中国救灾外交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为契机,中国展开了全方位救灾外交。
《中国救灾外交(1949-2016)》从中国救灾外交的历史考察、现状评估和未来展望展开论述。中国救灾外交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援慰问、协商合作、救灾演习与救灾支援。中国救灾外交参与机制涵盖从联合国机制、区域机制(亚洲机制)、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合机制)、三边机制(包括中俄印三国机制与中日韩三国机制)到双边机制等多种机制。中国救灾外交的实施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加深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拓宽了中国全球外交视野;但也还存在法律机制不健全、技术装备不完善与政治因素的干扰几方面的障碍。为了更好地推进救灾外交,中国需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包括理论的发展、机制的建设与硬件的完善等。在救灾外交策略方面,要以救灾合作为契机,搭建沟通平台、改善*、提升国家实力(特别是软实力)。因此,中国救灾外交应积极主动有为,寻求救灾外交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谋划布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內研究现状
第三节主要框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本书的新意
第二章救灾外交概述
第一节救灾外交的概念及实施的条件约束
一救灾外交的概念
二救灾外交实施的条件约束
第二节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与种类
一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
二救灾外交的种类
第三节救灾外交的形式与特点
一救灾外交的形式
二救灾外交的特点
第四节救灾外交的功能与障碍
一救灾外交的功能
二救灾外交的障碍
第三章中国救灾外交的现状:动因、形式与机制
第一节中国实施救灾外交的动因
一救灾需要
二外交需求
第二节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形式
一协商合作
二救灾演习
三声援慰问
四救灾支援
第三节中国救灾外交的参与机制
一联合国救灾合作机制
二区域机制:亚洲救灾合作机制
三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机制
四三边机制:中日韩三国机制与中俄印三国机制
五双边机制
第四章中国救灾外交的评估:成就、不足与障碍
第一节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成就
一提升国家形象
二加深周边合作
三拓宽外交视野
第二节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不足
一重物援轻人文
二重参与轻主导
三重应急轻预防
第三节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障碍
一法律机制不健全
二技术装备不完善
三政治因素的干扰
第五章中国救灾外交的展望:条件、策略与建议
第一节中国救灾外交的条件建设
一救灾外交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救灾合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三国际救灾硬件的装备与选择
第二节中国救灾外交的策略谋划
一化灾为益:以灾害信息共享为依托搭建沟通平台
二化害为谊:以国际救灾合作为契机改善*
三化危为机:以紧急人道救援为旗帜提升国家实力
第三节中国救灾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展开积极救灾外交
二谋划全球备灾布局
三寻求救灾外交话权
第六章结语
附录一中国的国际救灾合作
一中国减灾的国际合作
二中国减灾的自身能力建设
三中国减灾的法律机制建设
四中国对外援助(2014)
五中国的核应急国际合作
六中国武装力量参与国际救灾
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八中国的国际环境保护合作
九中国的核安全观
附录二中国救灾外交实践
一中国参与马航失联飞机MH370搜救
二中国在印度洋海啸救援中的行动
三中国的气候外交
四中国的环境外交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三网站类
后记
何章银,男,湖北十堰人,法学博士,长江大学法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国际救灾合作与救灾外交等领域的研究。
在《太平洋学报》《社会主义研究》等杂志发表了《救灾外交的特点和功能探析》《东亚救灾合作机制建构的动因、特点及阻力研究》等多篇论文。
主要参与的项目有: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东南周边地区安全机制构建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亚太地区救灾合作机制建设对策研究”、2015年民政部委托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