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山区气候垂直特征明显。在这一区域,高山峡谷阻隔了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多样的民族和丰富的文化特征。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和资源,而民族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成份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云南省围绕着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在传统文化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保护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深化。一方面是如何将现有的理论梳理、提炼、综合并运用在民族文化管理与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探索其适用性与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世界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有关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许多实践工作已经先于理论研究展开,特别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如何将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和提升为理论也值得关注。为此,开展这一地区的开展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典型传统农牧业物种资源与农业生产方式考察和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状况考察,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集、典型传统农牧业物种资源与民族生态文化资源数据集,对于研究流域人居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绪论
0.1目的与意义
0.2考察任务
0.3方法与过程
0.4考察工作
0.5主要成果
上篇考察报告
第1章自然类遗产
1.1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
1.2自然保护区
1.3风景名胜区
1.4国家公园
1.5地质公园
1.6森林公园
1.7国际重要湿地与国家湿地公园
1.8水利风景区
第2章文化类遗产
2.1世界文化遗产
2.2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
2.3文物保护单位
2.4中国传统村落
2.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村
第3章非物质文化类遗产
3.1非物质文化遗产
3.2世界记忆遗产
3.3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第4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4.1A级景区
4.2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4.3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4.4国家旅游线路
第5章民族生态文化
5.1不同区域生态文化
5.2主要世居少数民族及其生态文化
下篇专题研究
第6章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开发模式
6.1引言
6.2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6.3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第7章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供需比较分析
7.1引言
7.2旅游供给状况评价
7.3旅游需求状况评价
7.4旅游供需比较分析与相关建议
第8章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8.1引言
8.2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8.3资源特征与发展适宜性评价
8.4综合评价结果与开发潜力分区
第9章迪庆藏族自治州区域旅游发展条件的实证分析
9.1引言
9.2内部条件分析
9.3外部条件及其影响
9.4内外部条件综合分析
9.5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10章独克宗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10.1引言
10.2独克宗古城的营建
10.3独克宗古城的文化变迁
10.4独克宗古城保护性开发建议
第11章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合作研究
11.1引言
11.2旅游合作的意义
11.3旅游合作举措
11.4旅游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12章稻城亚丁景区旅游社区旅游参与的途径及社区居民利益保障研究
12.1引言
12.2亚丁景区及旅游业概况
12.3社区居民参与状况及存在问题
12.4保障社区居民参与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