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相互依存、贫富决裂、脆弱的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进步和倒退同时发生。我们应当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还是悲观地准备应对更大规模的世界危机?我们必须站得更高更远,思考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如何更新*行动和思想。本辑主要集中于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n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n
理解我们时代的思想与行动…………………………(法)皮埃尔·吴翰等陈力川译\n
对新轴心时代的展望和文明对话的戒律…………………………………………陈越光\n
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吗?…………………………………………………………于向东\n
对话与访谈\n
关于多元文化的思考………………………………………………乐黛云(美)安乐哲\n
我研究中国文明的路径与方法………………………钱林森(法)雷米·马修陈蕊译\n
与他人相遇:中西对话录………………………………………(法)依夫·贝杰莱张博\n
专论\n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和记忆——一个生物符号学的新探…………………………张汉良\n
圆桌笔谈:美国人文主义\n
主持人语:美国“人文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的渊源…………………………………张源\n
对立的道德德性观念及其对社会和政府的意涵………(美)克莱斯·瑞恩成桂明译\n
社会和谐与经济和谐的伦理/文化前提…………(美)约瑟夫·巴尔达奇诺马博译\n
“一纸空文”之外:美国宪法的伦理核心……………(美)迈克尔·费德里希马博译\n
柏克的历史道德观……………………………………(美)瑞安·霍尔斯顿周晓薇译\n
说东道西\n
“多元”如何“一体”——华夏多民族国家构.....\n
乐黛云(1931年1月-),苗族人,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任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n
\n
李比雄,法国著名人类学家,获得过人类学界高荣誉“国家博士学位”。\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