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西游记(名家推荐:中小学生丛书--语文推荐书目)
收藏
评价
西游记(名家推荐:中小学生丛书--语文推荐书目)
商品编号:1001470
ISBN:9787510010668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
作者: 《青少年必读丛书》编委会 编
出版日期:2017-02-06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I242.49
页数:201
册数:1
大约重量:322(g)
购买数量:
-
+
库存:2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6.71 (2.6折)
原价:¥25.8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的成书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是作者在民间与文人中流传近700年的同类传说基础上完成的。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印度)取经,历时17年,行程数万里,取回675部经文:后弟子辨机辑成《大唐西域记》,门徒慧立、彦宗又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神化玄奘。南宋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初具规模;元末明初《西游记平话》更加完整,可能是吴承恩据以加工的一个重要底本;元末明初还有许多“西游记戏”,它们都是吴承恩最终编撰完成《西游记》的基础。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人公,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书中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众多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为广大人民熟知。作品熔幻想情节和真实生活于一炉,规模宏伟,故事曲折,文笔诙谐,妙趣横生。
  书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勇往直前、嫉恶如仇、为民除害除暴的英雄。唐僧是一位集中了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并且受到作者讽刺的一个人物。猪八戒是全书中最重要的喜剧性的陪衬人物,他憨厚纯朴,虽对敌斗争有时畏缩不前但从不屈服投降,他也有明显的不足,好吃嘴馋、自私偷懒、拨弄是非、弄巧成拙等,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小私有者的性格特征,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险阻,并以降妖伏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把自然社会幻想化,将天上人间、神魔妖怪与世态人情融化交合在一起,在荒诞与怪异中表现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高峰之作。
第一回 石猴出世
第二回 猴王借宝
第三回 大闹天宫
第四回 师从唐三藏
第五回 智取猪八戒
第六回 偷吃人参果
第七回 棒打白骨精
第八回 窃宝斗妖魔
第九回 观音收红孩
第十回 智过女儿国
第十一回 真假美猴王
第十二回 三借芭蕉扇
第十三回 棒打蜘蛛精
第十四回 大圣斗魔王
第十五回 三进无底洞
第十六回 寇善人还魂
第十七回 功成取真经
  吴承恩(1500-1582),汉族。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