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
收藏
评价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
商品编号:2467659
ISBN:978751618382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许刘英
出版日期:2016-08-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G40-052
页数:311
册数:1
大约重量:498(g)
购买数量:
-
+
库存:27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27.75 (3.7折)
原价:¥75.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许刘英著的《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讲述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是伴随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以及中国近代学术分科体制的建立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从20世纪初到1949年,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学科理论构架基本形成,学科研究方法初步确立,并形成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具体考察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兴起的背景、学科制度建设、学科理论研究以及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互动及其影响等重要方面,不仅有助于理清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身的发展历史,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学科知识体系创建的过程。当然,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但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仍是一笔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兴起
第一节清末新式教育与近代学科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近代中国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陶孟和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
一陶孟和的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研究概况
二《社会与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端的标志性研究
成果
三陶孟和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章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制
第一节近代中国高校教育社会学的课程设置
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前高校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创设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高校教育社会学课程的调整
三教育社会学课程在部分中学和师范讲习所开设概况
第二节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及其基本特征
一学会、期刊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
二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的构成
三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个案考察:中央大学教育社会学系
第三章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人
一国外教育社会学译著概述
二译著特点、成就之分析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探讨
一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主题
二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三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探索
第四节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尝试
一雷通群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
二卢绍稷与教育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四章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乡村建设运动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学者与乡村建设及乡村教育研究
一一以余家菊为考察中心
一余家菊的乡村教育研究历程
二《乡村教育通论》:乡村教育研究的综合性成果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者投身乡村建设运动
一谋“民族中心教育”之实现一一崔载阳与国立中山大学
教育研究所乡村教育实验
二促“民生本位教育”之普及一一邰爽秋与大夏大学的
“念二运动”
三觅教育研究之新途径一一廖泰初与燕京大学“乡村社区
的教育研究”
第三节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乡村建设运动的互动及其
影响
一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对促进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二乡村建设运动对教育社会学的“反哺”作用
第五章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主要成就、学科地位及其
局限性
第一节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主要成就及特征
一学科理论构架基本形成
二学科方法论初步确立
第二节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影响
一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二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科学化”
第三节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局限性
附录一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译文篇目汇编
附录二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许刘英,1975年出生,安徽庐江人,2007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获历史学硕士,201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学术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承担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词条的撰写。在《高等教育研究》、《现代大学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篇。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