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的视界——跨学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为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研究的著作,作者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西方近现代语言文学先驱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阐析,研究还涉及艺术、神学和汉学等领域,为当代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和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前言:世界的敞开与敞开的视界 \n
?如何展露一个文学的秘密?? \n
--以德里达读策兰的一首诗歌为例 \n
西方文论的讲述? \n
--以德里达读柏拉图《蒂迈欧篇》为例 \n
语言与视觉建构? \n
--罗兰·巴尔特的词与物 \n
火焰与灰烬之思? \n
--德里达的符号学 \n
诗歌的终结与见证的不可能性? \n
--论阿冈本的诗学思想 \n
何谓世界,何为意义? \n
--让-吕克·南希的意义-世界 \n
哲学绘画还是绘画哲学? \n
--德勒兹与培根 \n
审美的神学,或巴尔塔萨以后的神学美学 \n
奇迹与革命性反转? \n
--特里·伊格尔顿的神学转向 \n
奥古斯丁的自画像? \n
--作为文学自传的《忏悔录》 \n
唯美、道德、政治? \n
--读伊格尔顿的《圣奥斯卡》 \n
汉学研究与文学想象,兼评石江山《空的诗学》 \n
何谓诗意译写? \n
--伊兹拉·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 \n
敞开的视界? \n
--文艺复兴-矫饰主义-巴洛克时期的人、宇宙与艺术 \n
姿势与书写? \n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中国内容? \n
索〓引 \n
引用书目 \n
后〓记
耿幼壮,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世界汉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