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航天红外成像探测器 -空间技术与应用学术著作丛书
收藏
评价
航天红外成像探测器 -空间技术与应用学术著作丛书
商品编号:2434984
ISBN:978703049202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伯良,李向阳著
出版日期:2016-07-01
开本:2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V476.4
页数:373
册数:1
大约重量:12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14.75 (8.3折)
原价:¥13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红外光子探测器及以此为基础的红外焦平面成像阵列是当代先进红外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引领者,也是近三十年来红外物理与技术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活跃的研究对象之一。《航天红外成像探测器》在着重论述红外焦平面成像阵列一般原理基础上,以航天红外探测应用中重要的HgCdTe、InSb、InGaAs、Si∶X、QWIP和T2SL等探测器为论述主体,详尽介绍其科学原理、技术路线和性能特点。《航天红外成像探测器》密切结合作者及其同事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也尽量反映国际新发展。
《航天红外成像探测器》可供红外光电技术领域从事红外成像探测器材料、器件的研究、制造、应用、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光电器件和信息类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以及对红外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空间遥感与科学实验有效载荷技术系列·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红外辐射与红外探测
1.2 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历程
1.3 红外探测技术的重要地位
1.4 应用需求激励和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红外成像探测器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红外光子探测器原理
2.1 半导体的光吸收
2.2 半导体中少数载流子寿命和扩散长度
2.3 红外探测器的特性参数
2.3.1 响应率
2.3.2 噪声
2.3.3 噪声等效功率
2.3.4 探测率
2.3.5 响应时间
2.3.6 量子效率
2.3.7 其他参数
2.4 红外探测器的噪声机构
2.4.1 热噪声
2.4.2 散粒噪声
2.4.3 温度噪声
2.4.4 1/f噪声
2.4.5 随机电报信号噪声
2.5 光电导型红外探测器理论
2.5.1 半导体的光电导效应
2.5.2 光电导型探测器的性能
2.5.3 实际使用条件
2.5.4 杂质光电导红外探测器
2.6 光生伏特型红外探测器理论
2.6.1 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
2.6.2 光生伏特型红外探测器基本结构
2.6.3 量子效率和噪声
2.6.4 载流子复合机构和少子寿命
2.6.5 光伏红外探测器的电流机构和优值因子
2.6.6 光伏红外探测器的实际使用条件
2.7 红外光子探测器背景限性能和工作温度
2.7.1 背景限性能
2.7.2 低温工作的必要性
2.8 光电导和光生伏特探测器性能特点比较
参考文献

第3章 红外焦平面阵列概论
3.1 从扫描成像到凝视成像
3.1.1 红外成像的对比度要求
3.1.2 单元探测器光学一机械扫描成像原理和性能描述
3.1.3 凝视阵列成像
3.1.4 光-机扫描成像和凝视阵列成像的限制性因素
3.2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结构及成像原理
3.2.1 单片焦平面器件和混成焦平面器件
3.2.2 用于焦平面阵列的探测器类型
3.2.3 焦平面阵列成像原理简述
3.2.4 凝视焦平面和扫描焦平面
3.3 红外焦平面阵列特性参数
3.4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信号读出
3.4.1 电压读出和电流读出
3.4.2 交流信号读出和直流信号读出
3.4.3 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的基本结构
3.4.4 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的其他功能单元
3.4.5 读出电路的噪声
3.5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热灵敏度表征
3.5.1 表征红外焦平面阵列热灵敏度的特性参数
3.5.2 红外成像系统和红外焦平面阵列NE△T表达式的导出
3.5.3 基于光子通量计数的NE△T公式
3.5.4 各种性能限制条件下的NE△T表达式
3.5.5 实际例子
3.5.6 HgCdTe阵列和QWIP阵列读出电路限制NE△T的比较
3.5.7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8 直观的估计方法
3.5.9 最小可分辨温差概念
3.5.1 0红外焦平面阵列灵敏度的其他表示方式
3.6 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空间分辨率
3.6.1 简单红外成像系统的光路
3.6.2 红外系统成像空间分辨率
3.6.3 调制传递函数
3.6.4 Fλ-d参数空间
3.6.5 减小探测器光敏面尺寸的好处
3.6.6 减小探测器尺寸的工艺技术困难
3.6.7 用HDVIP技术制备的5μm阵列
3.6.8 空间过采样概念及亚衍射限像元前景
3.6.9 焦平面阵列像元的最佳尺寸
3.6.1 0探测器像元相关MTF的测量
3.7 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非均匀性问题
3.7.1 影响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均匀性的因素
3.7.2 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的表示方法
3.7.3 非均匀性对凝视红外焦平面灵敏度和热成像的影响
3.7.4 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
陈伯良,1943年生,上海市人,九三学社成员。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组成员、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从事红外探测器材料和器件研究、研制、测试和应用四十余年。曾赴德国Max-Planck固体研究所和日本山口大学访问研究。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持有中国发明专利4项,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领衔完成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InSb凝视红外焦平面组件研制和应用,并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向阳,1969年生于山东临清,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市传感技术学会理事、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HgCdTe红外探测器和AIGaN紫外探测器等研究。曾承担并完成航天红外探测器研制、上海启明星计划、上海光科技专项以及国家863、973项目的专题、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