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化剧烈的背景下,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经济?生态?社会复合关系,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一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n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n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参考性,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第一章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 \n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1 \n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1 \n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2 \n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3 \n
第二节生态文明观4 \n
一、生态文明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4 \n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意义5 \n
三、用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建设6 \n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观7 \n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7 \n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1 \n
参考文献14 \n
第二章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n
第一节生态系统服务16 \n
一、概念16 \n
二、特征17 \n
三、分类17 \n
四、评估方法18 \n
第二节生态承载力22 \n
一、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22 \n
二、中国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变化25 \n
三、中国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变化29 \n
第三节循环经济34 \n
一、研究背景34 \n
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36 \n
三、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建设37 \n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39 \n
第四节低碳经济40 \n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40 \n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40 \n
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41 \n
四、国外低碳经济启示42 \n
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43 \n
参考文献44 \n
第三章森林生态系统状况 \n
第一节森林生态系统状况46 \n
一、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47 \n
二、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多样48 \n
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完整,物种丰富49 \n
四、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水平低50 \n
五、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改善,总体质量不高51 \n
六、森林生态系统的林种与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52 \n
七、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面积大,但整体水平不高52 \n
第二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3 \n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54 \n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54 \n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57 \n
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发展趋势59 \n
第三节主要的森林生态问题61 \n
一、森林病虫害61 \n
二、森林火灾62 \n
三、酸雨危害63 \n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65 \n
五、森林退化66 \n
六、人工林生态问题67 \n
第四节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69 \n
一、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69 \n
二、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69 \n
三、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71 \n
四、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力度72 \n
五、高度重视森林防火73 \n
六、努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74 \n
参考文献75 \n
第四章草地生态保育与建设 \n
第一节草地生态系统状况77 \n
一、中国草地的分布和类型77 \n
二、中国草地资源与生产力评价79 \n
三、中国草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取得的成就80 \n
第二节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81 \n
一、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81 \n
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84 \n
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85 \n
第三节主要的草地生态问题93 \n
一、草地生态问题概述93 \n
二、草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94 \n
三、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分析97 \n
第四节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99 \n
一、中国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99 \n
二、中国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历程100 \n
三、中国草地系统建设实践的主要成就102 \n
四、加强中国草地系统保护与建设106 \n
参考文献106 \n
第五章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n
第一节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状况109 \n
一、中国湿
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生态学会顾问,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曾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n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生态农业与农林复合经营、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上世纪 80年代,组织领导了横断山和西南四省(区)资源开发项目,为西南资源开发和国家建设重心的西部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筹建了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试验站,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为江西山江湖工程树立了样板,被称为生态建设的“千烟洲模式”; 领导开展了“CERP生态学研究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课题“青藏高原农牧复合优化模式”、国家重点基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国合会项目“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等,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了系统研究;担任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的科学顾问或科技委员,参与指导了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工作。 \n
单独和合作出版论著与论文集20余部,单独和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1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在国内外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