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内大气污染控制及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近100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内容涵盖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层面,包括: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森林和农业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监测网络和方法体系构建;我国大气PM2.5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可供从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为从事大气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者、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丛书序
前言
摘要
第l章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1.1大气PM2.5及其前体物的排放特征
1.1.11990~2013年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1.1.2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清单
1.1.3中国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空间分布
1.2大气PM2.5及其前体物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时空变化特征
1.2.1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大气PM2.5浓度特征
1.2.2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大气PM2.5前体物浓度特征
1.2.3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
1.2.4大气PM2.5化学组成时空变化特征
1.3区域大气PM2.5的输送特征
1.3.1中尺度大气输送网络统计分析
1.3.2PM2.5区域性重污染过程筛选
1.3.3首都及其外围圈层PM2.5重污染过程的浓度分布及其输送通道
1.4面向环境基准的PM2.5毒理特征
1.4.1PM2.5的细胞毒性特征
1.4.2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
1.4.3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1.4.4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
1.4.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水平
1.4.6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验证
1.4.7PM2.5诱导16-HBE细胞IL6升高剂量一效应关系
1.5大气PM2.5来源解析
1.5.1基于空气质量模型的:PM2.5来源解析
1.5.2基于后向轨迹模型的大气PM2.5来源解析
1.6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z.s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
2.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2.1.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2.1.2主要用能行业现状
2.2我国PM2.5及其前体物排放现状
2.2.1我国主要用能行业污染点源及控制政策
2.2.2我国主要用能行业PM2.5及其前体物排放特征
2.3我国主要用能行业PM2.5及其前体物控制技术
2.3.1颗粒物控制技术
2.3.2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2.3.3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2.3.4汞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技术
2.3.5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技术
2.4我国主要用能行业PM2.5及其前体物减排情景分析
2.4.1情景设置
2.4.2污染物排放预测
2.5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
3.1我国交通系统大气污染排放控制面临的挑战
3.2我国交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3.2.1移动源排放测试方法和系统
3.2.2道路机动车排放特征分析
3.2.3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特征分析
3.3我国交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
3.3.1移动源排放清单的方法学和数据库
3.3.2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3.3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3.4交通源排放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3.4.1国内外道路移动源排放控制体系分析
3.4.2道路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措施库的建立
3.4.3中国道路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
3.4.4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
3.5我国交通源污染控制情景分析和排放趋势预测
3.5.1我国道路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
3.5.2我国道路移动源排放控制情景设计和排放趋势预测
3.5.3非道路机动车排放趋势预测分析
3.6中国交通源PM2.5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4章森林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4.1森林植被阻滞吸收PM2.5等颗粒物的作用表现
4.2森林植被对PM2.5的调控证据
4.3森林植被树木吸附、吸收PM2.5等颗粒物及其前体物功能分析
4.3.1森林植被对大气颗粒物滞尘能力的分析
4.3.2森林植被对PM2.5前体物S02、NOx、HF等吸收能力
4.3.3森林植被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的吸收分析
4.3.4森林植被对PM2.5中重金属离子的吸收研究
4.3.5森林植被对PM2.5中有机物成分的吸收研究
4.3.6湿地环境对PM2.5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4.4森林植被的BVOCs排放状况及调控策略
4.4.1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合成
4.4.2不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1946年生于山东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现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靠前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代表性著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等。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Haagen-Smit Clean Air Awards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