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现象、文学经验研究和对当下生活中各种典型的城市空间和物品的个案研究。专题一关注的是当代城市空间对人们的空间感知和既有空间政治的改写;专题二聚焦于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专题三辑录的文章大多与抗美援朝运动有关,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学文本的分析,试图描摹出特定时期历史、文学与记忆之间的关系;专题四围绕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探讨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化问题,指出了它所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专题一城市-空间研究
国家大剧院:改写北京中心城区的政治空间【戴阿宝】/3
感知、空间与都市性:电影中的电梯影像【张一玮】/18
都市叙事与体感: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出租车【陈涛】/31
专题二物质文化研究
编者按/47
“再地方化”与“诗性资本”——论消费时代的特产【蒋磊】/48
交通工具与文化变迁——从绿皮火车到白色高铁【王鑫】/59
墨镜:技术狂想中的主体焦虑【闫桢桢】/72
手机与日常生活变迁——从《口信》到《搜索》【龚浩敏】/81
专题三文学与记忆
主持人语:革命文化盛宴中的暗流与杂音【马钊】/97
政治、宣传与文艺:冷战时期中朝同盟关系的建构【马钊】/104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诗歌——历史视角下的品评与考察【侯松涛】/125
幸存者的忏悔托词:戴厚英与
《人啊,人!》【陈绫琪 著陈昉皓王宇英 译】/147
“追兵来了”之时的“青春”:《懵懂集》及其他
——文学记忆与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孙士聪】/164
从历史的叙述到抒情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前后陈寅恪旧体诗风格的转变【王美芸】/178
专题四文化研究在中国
编者按/197
作为一种别样选择的文化研究学科化【徐德林】/198
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罗小茗】/215
理论与行动之间的文化研究【刘昕亭】/232
现实感与问题意识:群众路线与当代文化研究的实践空间【符鹏】/248
其他论文
国学概念的流变与国学热【李玉磊】/265
中国独立音乐中的真实性与西北想象【金浩】/280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