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的一种补充,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并不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暂无
张荫麟(1905-1942),1905年生于广东的东莞,十六岁考入清华学堂,十八岁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于《学衡》杂志,批评梁启超而得到梁启超的欣赏。1929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习哲学和社会学,后任教于清华。他试图把哲学和艺术与史学融合在一起,提出要用感情、生命、神采来从事历史写作。包括梁任公、贺麟、吴晗在内的熟悉他的学界人物,无一例外地称赏他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