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生产与工作场所纳米颗粒暴露监测指南
收藏
评价
生产与工作场所纳米颗粒暴露监测指南
商品编号:2286300
ISBN:97870304586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春英 等 ;白春礼 丛书主编
出版日期:2015-09-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X83-62
页数:186
册数:1
大约重量:10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59.2 (7.4折)
原价:¥80.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纳米颗粒暴露现场的安全问题,是纳米科技走向 产业化必须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科技发达国家在可 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从纳米科技大国向纳米科技强国转化 的关键时机,纳米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是衡量这个 转化过程是否成功的关键。为了支撑这个转化过程, 我们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国际上的 相关进展,在本书中针对生产场所以及工作场所中纳 米颗粒的暴露监测以及相关安全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首先,综述了生产场所以 及工作场所中纳米颗粒暴露的相关知识,包括现场环 境中颗粒物的表征方法、典型纳米材料生产现场的颗 粒物暴露国内外重要研究进展等。其次,对暴露现场 监测中的具体策略、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了详细 的阐述。*后,针对纳米颗粒暴露现场的风险评价和 安全防护,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纳米材料 的空气暴露剂量阈值(建议值),提出了指导建议与操 作方法。此外,本书附录部分还提供了近年来国内在 纳米安全前沿领域产出的重要研究成果摘要。
陈春英、陈瑞、白茹、赵宇亮编著的《生产与工 作场所纳米颗粒暴露监测指南(精)/纳米科学与技术 》可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纳米科技领域的 科研人员、气溶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预防与劳动 卫生工作者等提供参考,尤其是为我国纳米生产相关 企业、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 纳米产业安全措施与防护方法上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总述
1.1什么是纳米颗粒/纳米材料?
1.2为什么要进行暴露评价?
1.3何谓潜在的风险?
第2章暴露现场纳米颗粒表征
2.1纳米颗粒表征
2.1.1概述
2.1.2纳米颗粒表征面临的挑战
2.1.3纳米颗粒理化性质
2.1.4表征方法
2.1.5总结
2.2纳米颗粒的聚集与团聚
第3章纳米颗粒暴露途径与暴露事件
3.1引言
3.1.1暴露
3.1.2纳米颗粒的潜在暴露
3.1.3暴露评估指标
3.2工作场所暴露途径
3.2.1呼吸暴露
3.2.2皮肤暴露
3.2.3经口摄入
3.3典型纳米材料生产场所暴露评估
3.3.1现场纳米颗粒暴露种类
3.3.2碳纳米管暴露及其风险评估
3.3.3富勒烯暴露及其风险评估
3.3.4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暴露及其风险评估
3.3.5纳米复合材料加工过程纳米颗粒暴露及其风险评估
第4章纳米颗粒暴露监测流程及相关仪器
4.1纳米颗粒呼吸暴露监测要点
4.1.1概述
4.1.2区分释放的颗粒物与背景颗粒物
4.1.3颗粒物粒径检测
4.1.4最大可检测颗粒尺寸上限
4.1.5颗粒物释放的时空变化
4.1.6测量参数
4.1.7高长径比的纳米颗粒暴露评估
4.2纳米颗粒现场监测仪器介绍
4.2.1撞击分级采样器
4.2.2锥形元件振荡微量天平
4.2.3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
4.2.4静电低压撞击器
4.2.5粒子计数器
4.2.6纳米颗粒表面积浓度监测仪
4.3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中潜在颗粒释放评估
4.3.1释放源辨识
4.3.2颗粒数量浓度检测
4.4区域空气采样及个人暴露空气采样
4.4.1区域空气采样
4.4.2个人暴露空气采样
4.4.3其他可选采样
4.4.4质量控制
4.4.5数据分析
4.5空气中人造纳米材料的暴露评价
4.5.1监测指标
4.5.2背景及其他来源的纳米颗粒
4.5.3需要考虑颗粒的大小上限
4.5.4纤维状或高长径比的纳米材料
4.5.5浓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
第5章纳米颗粒暴露防护建议
5.1控制方法
5.1.1概述
5.1.2风险控制方法
5.1.3纳米颗粒的过滤
5.1.4技术控制措施
5.1.5其他事项
5.2针对碳纳米管(CNTs)的防护建议
5.2.1工程控制
5.2.2工人教育与培训
5.2.3清洗和处理
5.2.4个人防护服
5.2.5口罩
第6章职业暴露风险评价方法
6.1职业暴露因素和风险管理措施
6.2用测量和模拟的方法进行暴露评价
6.2.1概述
6.2.2工作场所暴露评价的分级标准
6.2.3需要的核心信息
6.2.4测量数据的使用
6.2.5测量数据的选择和分析
6.2.6急性暴露
第7章总结与展望
附录1国内纳米安全与暴露现场监测文献汇编
附录2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附录3生产与工作场所纳米颗粒暴露监测与评估案例
附录4典型现场暴露监测文献数据汇编
附录5监测仪器分类汇编
附录6暴露现场检测数据记录表
参考文献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靠前重要学术期刊Nat Commun,Chem Soc Rev,Ace Chem Res,JACS,PNAS,Nano Lett,Adv Mater,ACS Nano等发表论文170余篇。担任Nanotoxicology.Particle and FibreToxicology等5部SCI杂志编委或顾问编委。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2012年优选高引用科学家、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奖等。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靠前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

赵宇亮,男,研究员,博导,现任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创建了我国**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开创了纳米毒理学领域在我国的起步、形成和发展,同时使中国在该领域成为*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毒理学、纳米药物以及放射化学相关研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纳米重大项目共同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苏州大学客座教授。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