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教育诞生在美国且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成熟的办学模式对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运用系统理论和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双重理论架构来分析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总体上运用系统理论分析了美国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诞生、发展、变革和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对美国教育博士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与该系统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更深入、清晰地挖掘美国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形成脉络、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以及变革的动因。后面,本书对有选择地获取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经验,科学地构建我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提出了建议。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科学的实践性与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诞生
三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美国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的研究成果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一系统论及其对本研究的适应性
二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及其对本研究的适应性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美国殖民地时期(1607—1789)
一社会背景
二意识形态
三高等教育
四专业教育
第二节美国立国时期(1790—1865)
一社会背景
二意识形态
三高等教育
四专业教育
第三节美国工业腾飞期(1865—1944)
一社会背景
二意识形态
三高等教育
四专业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孕育
一美国早期博士生教育
二教育类研究生课程
三教育哲学博士学位教育
第二节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诞生
一哈佛教育学院的酝酿与筹建
二哈佛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诞生
三初期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一1940年之前的发展
二1940—1970年的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类型特征
第一节Ph.D.与Ed.D.之争
一20世纪30—50年代:两种学位没有实质性差别
二20世纪60—80年代:仍然按照既定模式培养
三20世纪90——21世纪初:是否有必要保留两种学位
第二节Ph.D.与Ed.D.之争的历史解读
一高等教育哲学观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
二哈佛大学的Ed.D.被打上学术烙印
三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示范作用
四大学的不同诉求增加了维持现状的筹码
五两种博士学位混淆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Ph.D.与Ed.D.之争的现实解读
一Ed.D.与Ph.D.应该有哪些差别
二消除Ed.D.与Ph.D.混淆的现实阻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特征
第一节美国法律专业教育的特征
一早期法律专业教育的特征
二案例教学法为核心的现代法律专业教育模式
三二战后法律专业教育的变化
第二节美国医学专业教育的特征
一早期医学专业教育的特征
二临床教学法为核心的现代医学专业教育模式
三二战后医学专业教育的变化
第三节美国教育类专业教育的特征
一早期教育类专业教育的特征
二对法律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借鉴:师范学校融入大学
三借鉴受挫:学术型专业教育模式成形
四借鉴受挫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模式特征
第一节学术型的传统培养模式
一哈佛大学
二波士顿大学
三麻省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
第二节二元区分型的培养模式
一范德比尔特大学
三弗吉尼亚大学
本章小结
第七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卡耐基教育博士项目(CPED项目)
一CPED项目背景
二CPED项目第一阶段研究
三CPED项目第二阶段研究目标
四CPED项目的意义
第二节南加州大学Ed.D.教育改革
一Ed.D.培养项目的改革设计
二Ed.D.培养项目的改革内容
三Ed.D.培养项目改革的特点
四Ed.D.培养项目的改革成效
第三节哈佛教育学院的改革
一哈佛设立Ed.L.D.学位
二Ed.L.D.培养项目的内容
三Ed.L.D.培养项目的特点
四哈佛设立教育哲学博士学位
第四节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上的特点
二培养对象上的特点
三培养方式上的特点
四培养评价上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八章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对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反思
一Ed.D.教育的诞生
二Ed.D.教育的发展
三Ed.D.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两种哲学观的矛盾冲突塑造了美国Ed.D.教育
一高等教育哲学观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哲学观对美国专业教育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矛盾冲突塑造了美国Ed.D.教育
第三节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九章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主要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王霁云,四川成都人,1971年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外语学院科技英语专业,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波士顿校区访学一年,从事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回国后就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家核心及一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并成功申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现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