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介绍:本书作者通过近两年的时间,走访近100多个家庭,以小孩教育 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为话题,和妈妈们展开了亲密的对话和访谈。其中部分话题是妈妈们最为关注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如何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选择国际化教育还是选择传统教育?”。围绕上述话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记者独特的视角,给70后和80后妈妈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第一章 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了?
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其实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 造物主赋予所有智能生命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而充当对 这一智能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家长和学校,必须在对 个体也就是孩子进行细致入微观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才能将这一智能生命的潜能尽可能地激发出来,并朝好 的方向发展。或许,这也成为以个体为对象的家庭教育 与以整体为对象的学校教育必然要产生的差异与矛盾。
2 调皮孩子的家长不好当
4 名校孩子成人化
6 老师用考核控制孩子 学生们战战兢兢
8 分数决定一切 家长跟风报补习班
10 在国内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12 我们的无奈
14 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
16 人生的成功不由分数来判定
第一章 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了?
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其实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 造物主赋予所有智能生命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而充当对 这一智能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家长和学校,必须在对 个体也就是孩子进行细致入微观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才能将这一智能生命的潜能尽可能地激发出来,并朝好 的方向发展。或许,这也成为以个体为对象的家庭教育 与以整体为对象的学校教育必然要产生的差异与矛盾。
2 调皮孩子的家长不好当
4 名校孩子成人化
6 老师用考核控制孩子 学生们战战兢兢
8 分数决定一切 家长跟风报补习班
10 在国内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12 我们的无奈
14 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
16 人生的成功不由分数来判定
第二章 别人的教育真的更好吗?
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是我国极少仍保留着高度计划经 济特色的领域。这使得我们去探寻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 问题,别人的教育又好在哪里呢?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
教育重心的转移
滞后的学校教育
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 2
改革的契机 2
幼儿与权威 2
学生的分数重要吗? 2
老师的作用 2
学生们需要统一的教科书吗
第三章 国际学校成为风尚
如今的家长们,对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当他们发现统一的传统学校难以满足自 己要求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国际教育。 近五六年来兴起的国际学校热潮,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对于一些没有能力或不愿意移民 的家庭来说,中国的国际学校给了他们一种 接近西方教育的选择。
“80 后”家长与国际学校热 16
家长须慎重选择国际教育 28
国际教育并非坦途 家长的教育抉择焦虑症 35
国际学校:勇敢者的冒险
第四章 移民家庭的西式教育实录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 性,可是又没有任何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学 生都是一样地优秀。当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为 孩子上学大费周章的时候,容易忽视学校教育只是整个 教育中的一部分。
感觉不到考试的小学 55
南北半球的三次转学 68
没有“傻问题” 中西教育下的国际人 78
新加坡:轻度应试教育
第五章 没有完美的教育
童年给孩子的快乐以及日后滋养一辈子 的记忆,或许正是生长缝隙中那些悠闲 而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些溢出规则之外 的惊喜。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计划好人生 的每一步,不如相信你的孩子所具有的 自我延展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有“饿” 的时候,别丢失他们塑造自
吴琪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毕业于武汉大学,美国汉弗莱项目2009-2010访问学者。 曾长期关注中国社会问题,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国教育状况。
陈晓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长期关注中国的乡土问题和社会现实,近年来开始关注教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