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收藏
评价
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商品编号:2182680
ISBN:9787565505768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 高希武 主编
出版日期:2012-10-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S433
页数:222
册数:1
大约重量:355(g)
购买数量:
-
+
库存:77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5.84 (2.2折)
原价:¥72.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协同进化(coevolutin)是生物界物种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在一生中取食对自身安全的食物是其最基本的本能,对于每一个物种,在形态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已经进化出了许多适合于获取食物和利用食物的特征。动物界中,昆虫显示出了多样性的取食习性,植物次生性物质是决定昆虫能否取食某种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书从植物次生物质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对杀虫药剂敏感度的变异、取食和气味诱导棉铃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后对杀虫药剂代谢的影响等。
  本书适合从事植物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第1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1 芸香苷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2 槲皮素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3 2-十三烷酮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细胞色素P450光谱物征的研究
 3.1 棉虫P450 CO 差光谱测定
 3.2 环境温度对Cyt-P450和CO结合的影响
 3.3 棉铃虫中肠细胞色素p450失活的研究
 3.4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不同组织以及细胞分布
 3.5 棉铃虫田间种群和室内群细胞色素p450与配体结合光谱研究
 参考文献 第1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1 芸香苷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2 槲皮素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3 2-十三烷酮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细胞色素P450光谱物征的研究
 3.1 棉虫P450 CO 差光谱测定
 3.2 环境温度对Cyt-P450和CO结合的影响
 3.3 棉铃虫中肠细胞色素p450失活的研究
 3.4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不同组织以及细胞分布
 3.5 棉铃虫田间种群和室内群细胞色素p450与配体结合光谱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章 棉铃虫对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适应性
 4.1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诱导对棉铃虫p450s比含量的影响
 4.2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s O-脱甲基活性的测定
 4.3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诱导对棉铃虫p450s活性的影响
 4.4 棉铃虫p450s活性诱导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p450s基因序列分析
 5.1 棉铃虫中肠和脂肪体p450基因序列分析比较
 5.2 2-十三烷酮处理前后p450 CYP6 B6 序列比较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组合诱导对棉铃虫中肠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2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组合诱导对棉铃虫脂肪体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单宁酸诱导对棉铃虫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植物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p450活性的影响
 7.1 玉米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7.2 棉花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7.3 小麦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7.4 植物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诱导的时间效应
 7.5 不同植物损伤挥发性生性物质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诱导模式差异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玉米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p45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8.1 看家基因和目的基因扩增效率的计算
 8.2 不同处理条件下棉铃虫脂肪体p450基因的相对表达理
 8.3 相同p450基因在不同处理下表达量变化
 8.4 不同p450基因相同处理下表达量变化
 参考文献
第9章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杀虫药剂对敏感度变导
 9.1 0.02%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几种杀虫药剂的敏感度变异
 9.2 0.2%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异
 9.3  0.2%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溴虫腈的敏感度变异
 9.4 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诱导作用
 9.5 2-十烷酮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职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和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英国洛桑试验站作访问学者。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值物保护、生物安全学报副主编;Insect Sci.、J.Integrative Agric.、中国农业大学、环境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农药学学报编委;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现任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现任常务理事,药剂毒理专业委员会主;全国爱卫会除四害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病媒控制标委会委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咨询专家、农业部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1982-2012年一直从事昆虫毒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的科研工作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973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100余项。在完成的项目曾获教育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近几年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发表有关的论文(著)200余篇(部)。近几年来发表SCI刊源文章50余篇。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