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范勇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在几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包括:
第一,《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中国英语”与“世界英语”理论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国际上有关“世界英语”研究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在英语本土化/英语变体研究中最为广泛引用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KaChru的“世界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然后,笔者借鉴我国学者有关“中国英语”的研究结论,论述了“中国英语”与“世界英语”的关系和在“世界英语”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深入探讨了本书研究结果对于“中国英语”与“世界英语”理论研究的各种启示和意义。
第二,本书研究结果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和趋势,说明了在当前我国的对外交流中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然后根据本书的研究结果,重点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中国对外交流中,“中国英语”的“异化”倾向的跨文化价值;2)“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本书研究结果对于外宣翻译的启示:主要论述了“中国英语”在外宣翻译中的作用,包括: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优先采用“中国英语”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本书的研究结果证实采用音译词、译借词这样异化色彩强烈的“中国英语”来表达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激发异族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民族语言的风格,无形中起到了推动汉语在全球的影响作用。
第四,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启示: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包括: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误解、编者对教材内容选取的缺陷、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的缺乏。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加强“中国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包括:在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背景下对英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对英语教材中本土化内容的充实、在英语教学中传授“中国英语”的理念和途径以及在高校英语测试中加入有关中国文化表达的内容(包括对“中国英语”词汇掌握程度的测试)等。
在本书最后,附录了三篇讨论“中式英语”的文章,其中一篇为笔者撰写“从《纽约时报》网站上关于‘中式英语’的两篇专题文章及跟帖管窥英语国家人士如何看待‘中式英语’及相关思考”,另外两篇为报纸文章,标题分别为:“‘中式英语’受追捧,应学老外包容度”和“为‘中式英语’说两句公道话”。这三篇文章一反国内外语界对“中式英语”的全盘否定态度,以“另类”的眼光探讨了如何看待“中式英语”的问题,文中的观点虽然可以商榷,但文章的目的在于启发读者对“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这一话题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目 录
前言 i
第1 章 绪论 1
第2 章 有关“中国英语”研究状况综述 8
2.1 “中国英语”的定义 9
2.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12
2.2.1 规范性不同 13
2.2.2 汉语言与汉文化的迁移作用不同 13
2.2.3 使用的范围不同 14
2.2.4 个体与整体的不同 14
2.3 “中国英语”与“英语变体”研究 15
2.4 “中国英语”语言特征的研究 16
2.4.1 “中国英语”语音层面的特征 17
2.4.2 “中国英语”句式层面的特征 17
2.4.3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特征 18
目 录
前言 i
第1 章 绪论 1
第2 章 有关“中国英语”研究状况综述 8
2.1 “中国英语”的定义 9
2.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12
2.2.1 规范性不同 13
2.2.2 汉语言与汉文化的迁移作用不同 13
2.2.3 使用的范围不同 14
2.2.4 个体与整体的不同 14
2.3 “中国英语”与“英语变体”研究 15
2.4 “中国英语”语言特征的研究 16
2.4.1 “中国英语”语音层面的特征 17
2.4.2 “中国英语”句式层面的特征 17
2.4.3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特征 18
2.4.4 “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的特征 18
2.5 “中国英语”的主要功能 21
2.5.1 标记功能 22
2.5.2 促进功能 22
2.5.3 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3
2.6 目前“中国英语”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23
2.6.1 概念不统一,理论薄弱 23
2.6.2 研究方法上的缺陷 25
2.6.3 研究语料上的问题 26
2.7 其他相关研究 26
2.8 “中国英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28
第3 章 本书研究内容介绍 31
3.1 研究目的 31
3.2 本书研究语料与“中国英语”样本的搜集 33
3.2.1 《纽约时报》介绍 33
3.2.2 “中国英语”的界定 34
3.2.3 研究语料的搜集 34
3.2.4 “中国英语”样本的查找 34
3.3 对“中国英语”样本的多维度研究 35
3.3.1 “中国英语”样本的数量统计和语言层次分布分析 35
3.3.2 “中国英语”样本的构成形态分析 35
3.3.3 “中国英语”样本的总体文化取向的分析 36
3.3.4 “中国英语”样本的文化范畴分析 36
3.3.5 “中国英语”样本的历时研究 37
3.3.6 “中国英语”样本的意识形态偏见研究 37
3.3.7 “中国英语”样本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37
3.4 对本书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思考 38
3.4.1 对“中国英语”研究和“世界英语”理论的启示 38
3.4.2 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39
3.4.3 对于外宣翻译工作的启示 39
3.4.4 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39
第4 章 对“中国英语”样本的样态分析 40
4.1 “中国英语”样本的数量及语言层次分析 40
4.2 “中国英语”样本构成形态的定性分析 41
4.2.1 音译词 42
4.2.2 音译+类词 51
4.2.3 音译+释义 55
4.2.4 译借词 67
4.2.5 译借+释义 72
4.2.6 意译词 82
4.2.7 一词多译 96
4.3 “中国英语”样本构成形态的定量分析 97
4.3.1 “中国英语”样本总数及出现概率 97
4.3.2 “中国英语”样本的语言层次 99
4.3.3 各种构成形态的“中国英语”样本的分布比例 100
第5 章 “中国英语”样本的总体文化取向分析 103
5.1 两种“文化取向”——“异化”和“归化”的 定义 103
5.2 “中国英语”样本的总体文化取向的定量分析 104
5.3 “中国英语”“异化”取向的成因分析 105
第6 章 “中国英语”样本的文化范畴分析 108
6.1 本研究中对“文化”和“文化范畴”的定义 108
6.2 “中国英语”样本的文化范畴分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