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对象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成才需要,反思和论证民族观教育的目标、理论体系及方式使得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性,可以避免空泛抽象谈论民族团结;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加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体系,有利于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规律的探索。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发展和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为起点,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及其社会影响,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后,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了这一时期民族观教育所取得的宝贵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启示,尤其对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前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关民族观教育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主要思路及结构
第一章全球化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一、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
三、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领域的变化
四、全球化与现代社会生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 观教育
第二章中西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二、西方发达国家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三、中西方民族观教育之比较
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
前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关民族观教育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主要思路及结构
第一章全球化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一、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
三、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领域的变化
四、全球化与现代社会生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 观教育
第二章中西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二、西方发达国家民族观教育的历史考察
三、中西方民族观教育之比较
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目标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功能
四、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指向
第四章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策略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原则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国家策略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学校教育策略
结语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78~2013)民族工作大事记
附录二调查问卷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斯琴格日乐,女,蒙古族,1976年生,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法学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包头市“5512”骨干人才。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及民族问题研究。在《中国青年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1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等5项,参编教材1部。
刘建华,男、汉族,1970生,内蒙古凉城县人,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专家。主要从事网络公共领域的社会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以及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学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公开在《理论与改革》、《学术论坛》、《宁夏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青年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及其政府治理机制研究”,主持并完成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招标等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4部,参编各类社科用书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