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新一轮的瓜分狂潮。亡国的幻灭感笼罩整个大清帝国,朝野上下迅速积聚起政治激进主义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史称“同治中兴”。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及时跟进,甲午一役,战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改革成果一旦尽毁。
洋务派的经济改革被证明不能挽救国运,列强的瓜分又迫在眉睫,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弥漫全国,局势倒逼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国统治阶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政治改革上达成共识,悄然推动了这场后世称为“戊戌变法”的改革运动。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这其中,既有守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也有维新派自身在权力分配上的内部倾轧。陷入泥潭的政治体制改革,此时亟需一个突围的方向。
“帝党”与“后党”不和的传闻,让康有为等维新派错误...
(展开全部)
第一章 拉开政治变革的帷幕 001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002
胶州湾外交事件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潮/康有为在北京上《上清帝第五书》/光绪开始考虑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官场来了个年轻人 009
康有为差点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康有为在西花厅接受总理衙门诸大臣问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抗衡激进改革派/《劝学篇》客观上促进了康有为激进改革的进程
激进与保守:中国政治的古老话题 026
康有为开学会,以推动政治发展/保国会的成立及其引起的斗争/5月29日恭亲王的逝世使政局更加复杂/恭亲王离世后,康有为、翁同龢积极推动政改/光绪、慈禧酝酿政治改革/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政治变革悄然发动 044
朝廷罢免翁同龢,改组内阁/翁同龢被罢免的原因/康有为的终南捷径/荣禄与康有为的谈话及对康有为的态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光绪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第二章 改革共识与差异 069
废八股还是废科举 070
从察举到八股/对科举制的思考,及开设特科的建议/康有为为废科举攻击所谓守旧礼官,开启了新旧党争
一个可以适可而止的新科举方案 084
康有为等更彻底地改革科举制的建议被采纳/科举改革引起的情绪。张之洞等新提出的更稳健方案得到落实/康有为不满稳健的科举改革方案,矛头指向慈禧
京师大学堂:新政第一大举动 095
关于新式教育体制的讨论。酝酿建立京师大学堂/清廷最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李盛铎的五点建议/总理衙门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四项原则,梁启超执笔京师大学堂章程
话语权、控制权与利益关切 108
京师大学堂筹建,各方达成基本共识/康、梁设计的大学堂权力框架,把孙家鼐推向了康有为的对立面/梁启超与译书局风波
第三章 维新阵营:内部争斗与外部冲突 125
洛阳纸贵:《时务报》的成功 126
《强学报》停办,汪康年有意创办新刊物/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共同创办《时务报》,大获成功/汪康年与梁启超出现裂痕/《时务报》“三驾马车”冲突再起
无法共富贵:《时务报》的内部争斗 144
梁启超与汪康年的决裂/康、梁试图用行政权力夺回《时务报》,却被孙家鼐反制/孙家鼐与康有为的斗争/汪康年与梁启超等的舆论战/《时务报》争夺战未已,康、梁等流亡海外
湖南新政:中国新希望 159
湘军在甲午战场的惨败,刺激湖南人及陈宝箴锐意求变/谭嗣同、唐常才等湖南民间维新力量创办算学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
谁是湖南新政的终结者 174
梁启超入主时务学堂,受到湖南各界欢迎/梁启超在学堂大肆宣讲异端思想/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与时务学堂一起成为湖南新思想的中心/湖南知识界对新学态度的转变/在湖南知识界的攻击下,南学会停止,时务学堂改组
第四章 党争与利益集团 195
王照上书:无关乎新旧 196
清廷开放部分言论,为王照上书提供了机会/王照上书,指涉光绪与慈禧的权力关系
罢免礼部六堂官 201
王照上书受阻,遂弹劾礼部长官/光绪处分礼部六堂官,加剧了政治高层的分化
超常提升四军机章京 207
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等有维新背景的年轻人为军机章京/四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晚清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进入历史的深处,打破晚清以来政治精英构建的“悲情叙事”传统,重构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