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学文存·天下归仁:儒家文化与法》共结集作者2002年以来发表的23篇文章和演讲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儒家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问题、诚信原则与中华伦理背景、儒家思想与司法公正、“和谐”与“斗争”理念的文化渊源等作了阐述,对法律与道德的语境、中西法律文化的共同点等提出见解,对《唐律》、《四库提要》等做了独到解读。作者的学术观点具有前沿性,对于中国法律制度史、社会发展史研究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具有根基性的意义。作者指出:中国的法律和文化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体,而不能以西洋文化为体,无论其为英美文化、法德文化或日俄文化,概莫能外;中国的法律只能为中国文化之用,也必须为中国文化所用。如此,方能使*文化能化,*法律能律。进而言之,中国文化又必须以绵延不绝,经久不竭之中国民族精神为体;更进而言之,中国之民族精神又必须以中国之道为体。
自序
引论 仁、爱与权利
一 仁与爱
二 爱与权利
三 中西文化
卷一 正名
第一章 文化与法
一 文化概念解析
二 文化与法律
三 中西体用之争/私
第二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儒家观念之误解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了吗
三 儒家思想之宗旨何在?/印
四 困惑与前景
第三章 “唐律一准乎礼”辨正/您
一 唐律与礼之关系举要
二 唐律所援之礼为唐礼
三 礼之蜕变
四 仁之缺失
五 “古今之平”辨析
六 结论
第四章 程朱理学辩诬
一 理学兴起之背景
二 理学与老释
三 理学与四书
四 程朱理学及其批评者
卷二 价值
第五章 志向与王法
一 “意志”释义
二 帝王之志与孔孟之志
三 志向与法治
第六章 “雅量”与法治
附录一 吴宓有关“雅量”事件的记述
附录二 邓之诚有关“雅量”事件的记述
第七章 有我无我之际——法律与道德的语境差别
一 道德语境须为有我之境
二 不当转换之失
三 当转换而不转换之失
四 法律须为无我之境
五 结论
第八章 唐律“得古今之平”再辨——兼评《四库提要》之价值观
一 古史观之异
二 纪昀与《四库提要》之编纂
三 《唐律》提要所反映之价值观
四 《四库提要》与乾嘉学派的反理学思潮
五 结论
卷三 固有资源
第九章 诚信原则与中华伦理背景
一 词义比较
二 伦理意义
三 实践背景
第十章 发现中国的普通法——清代借贷契约的成立
一 借贷契约的要物特征
二 借贷契约的非要式性
三 约因与时效
四 主体资格
五 结论
第十一章 公正及公益的动力——从《未能信录》看儒家思想对清代地方官行使公共职能的影响
一 《未能信录》及其作者
二 清代司法“重刑轻民”的体制原因
三 儒家思想与司法公正
四 儒家思想对地方官行使社会公益职能之影响
五 结论
第十二章 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
一 红歌与颂歌
二 红歌文化溯源
三 从“诗可以怨”到“虽颂皆刺”
四 “言者无罪”的理想与现实
五 走向制度化的“表达自由”
卷四 现代化
第十三章 现代化的困窘——从《法律现代主义》一书谈起
第十四章 漫说中文语境中的“少数人”
一 现代汉语语境下之“少数人”
二 作为法律术语之“少数人”
三 结论
第十五章 得形忘意——从唐律情结到民法典情结
一 从唐律情结说起
二 日本开启的民法典情结
三 汉江奇迹的背后
四 你方唱罢我登场
五 典立而魂失,得形而忘意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法制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一 从纵向传承到横向传递
二 法治、人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 “和谐”与“斗争”理念的文化渊源
四 结论
第十七章 珍视传统的革命家——从研究资料的搜集说起
第十八章 拯救过去,让先辈的苦难获得意义/4私
第十九章 王不必大——从瑞士联邦制探讨中西共同的价值观
一 王道与霸道
二 王道与民主
三 联邦制之深意:“和而不同”
四 结语:王道未已
第二十章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引进外来思想学说应设禁限
一 法治陵替的思想渊源追索
二 迷信西方文化之害
三 警惕外来极端化的思想
第二十一章 辛亥革命与文化复兴
余论 超越现代化
一 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及其误区
二 “古今中西”之争
三 顾后瞻前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苏亦工,男,1962年12月生,天津市人。法学博士(2000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8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1984年河北师范学院),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自1987年8月迄今,先后在*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国法律史、法律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