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7年的中国,纷乱而动荡,却也在凝聚力量与滋生希望。它的前面,是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国家积弱,民不聊生;它的后面,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浴火重生,那些走向未来光明与胜利的希望又是怎样顽强地滋生起来的?过往著述,大多对其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对其中某一方力量着墨甚多,而对其他侧面语焉不详。本书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旸,积多年的史料收集和挖掘,运用通俗平实的文字,通过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各自政策、主张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镜式描述,力图从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揭示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响的。
序论
第一章突变与耻辱
一、日军开启侵华之旅
从大陆政策到日陆军省不断滋生的侵华冲动,从 关东军试探性的冲突到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全东北, 炮制伪满洲国..日军从1931年开始了武装侵略中国的 进程。
二、不抵抗之下的退却与耻辱
区区两万关东军何以在几个月之内轻取东北?几十万 东北军不战而逃往关内。不抵抗招致了严重后果。为什 么不抵抗?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国民政府与东北地方当局的 应对,或许可以追寻到客观的真相。
三、日军进侵华北与华北政局的更迭
东北军的不战而逃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东北 沦陷之后,日军马不停蹄地兵指热河与关内,迫使国民政 府签订了城下之盟《塘沽协定》,主政东北与华北的张学 良黯然下野,华北政局更迭,中国国内陷于动荡之中。
四、美英苏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远东政策
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打破了外国在华势力的既 定格局。美英苏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采取不承 认政策,英国采取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不干涉政 策,这些政策究其实质不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视事态的 状况等等、看看,再说而已。
五、国民政府在日军进侵下的应对
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这是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序论
第一章突变与耻辱
一、日军开启侵华之旅
从大陆政策到日陆军省不断滋生的侵华冲动,从 关东军试探性的冲突到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全东北, 炮制伪满洲国..日军从1931年开始了武装侵略中国的 进程。
二、不抵抗之下的退却与耻辱
区区两万关东军何以在几个月之内轻取东北?几十万 东北军不战而逃往关内。不抵抗招致了严重后果。为什 么不抵抗?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国民政府与东北地方当局的 应对,或许可以追寻到客观的真相。
三、日军进侵华北与华北政局的更迭
东北军的不战而逃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东北 沦陷之后,日军马不停蹄地兵指热河与关内,迫使国民政 府签订了城下之盟《塘沽协定》,主政东北与华北的张学 良黯然下野,华北政局更迭,中国国内陷于动荡之中。
四、美英苏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远东政策
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打破了外国在华势力的既 定格局。美英苏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采取不承 认政策,英国采取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不干涉政 策,这些政策究其实质不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视事态的 状况等等、看看,再说而已。
五、国民政府在日军进侵下的应对
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这是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
《塘沽协定》便是交涉的结果,这个结果便是妥协。妥协 不等于投降,却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事实上对东北 的放弃和进而出现的华北危局。而这一切是国民政府确定 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使然。
第二章妥协与抵抗
一、抗日救亡与局部抗战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并不缺少血 性。日军侵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浪潮时时涌动。东北抗 日义勇军规模虽小,但抵抗的枪声遍燃东北全境;十九 路军在上海让日军明白中国军人不是只会逃跑;而长 城一战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大刀向鬼子头上砍 去,从此响彻中华大地。
二、日军侵吞华北方针的确立与华北危局1
如果说日军占领东北没有遭到西方列强与苏联的强
硬反对的话,那么侵吞华北便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与 日本逐步形成的独占东北的局面不同,华北却是列强利 益均沾之地。于是,日军通过所谓的自治运动企图达 到不战而得之目的。中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安。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