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指因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疾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所致的颌骨代谢紊乱及骨坏死类疾病,是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科、影像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骨科等共同面临的临床难题。本书旨在系统阐述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影像、病因及病理,着重强调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类、分期,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规范化诊疗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全书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内容,共10章:第1部分主要介绍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等研究进展;第2部分主要从临床表现、诊断、分类/分期等方面着手,重点阐述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诊断标准及分级体系;第3部分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循序渐进地介绍国内目前关于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护理及预后评估。本书内容系统、图文并茂,希望能够规范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最终服务于患者。
第一章 概论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第二章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
一、骨重建抑制学说
二、炎症与感染学说
三、血管生成抑制学说
四、免疫抑制学说
五、其他学说
第三章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风险因素
第一节·药物相关风险因素
一、抗骨吸收类药物
二、抗血管生成类药物
三、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
四、其他药物
第二节·口腔局部相关风险因素
一、颌骨的解剖形态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是指因恶性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所致的颌骨代谢紊乱及骨坏死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是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骨科等不同学科共同面临的临床难题。
自2003年Marx首次报道了36例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该病的定义、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病因学及诊疗策略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假说。但迄今,国内外尚无专著对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做系统性阐述。笔者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其诊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笔者团队根据病损组织是否存在明确的界线,提出了一种新的四分期二亚分类法,更好地指导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诊疗。2023年,笔者所在单位作为牵头机构,联合国内12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制定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断与治疗》,以供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骨科等同道借鉴与交流,共同促进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规范化诊疗,致力于实现疾病的早防早治。
本书系统性地阐述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影像、病因及病理,着重强调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类、分期,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规范化诊疗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共有十章,前三章主要介绍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等
的研究进展;第四、五章主要从临床表现、诊断、分类1分期等方面着手,重点阐述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诊断标准及分级体系;第六、七章着重介绍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国内目前关于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案;第八章则重点介绍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术后护理和日常
护理;第九、十章详细阐述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预后评估和疗效评价。本书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结合解剖、病理、影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详述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
本书是国内外首部介绍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专著,希望能给广大从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研究的同道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由于编写时间有限,本书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海涵并不吝赐教,以备补充修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有幸得到了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笔者的恩师张志愿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并给本书作序,在此对张志愿院士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