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90%以上的钒产品是从钒钛磁铁矿冶炼获得的钒渣中提取的,以钒渣钠化/钙化焙烧工艺为主,焙烧提钒工艺碳排放高、三废产生量大,末端治理困难。本书主要介绍近年来针对焙烧工艺弊端开发的全新钒渣碱介质强化浸出清洁提钒新技术,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为提钒技术概述,第二章到第四章为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共提、钒铬清洁分离及钒产品的转化,第五章为工艺量化放大规律及示范工程运行状况,第六章为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工艺评价。本书是作者及所在团队在深入开展钒渣碱介质湿法提钒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并在长期承担与此相关的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1 提钒技术发展概况
1.1 钒性质及应用
1.1.1 钒的性质
1.1.2 钒化合物性质
1.1.3 钒的应用
1.2 钒资源
1.2.1 钒钛磁铁矿
1.2.2 页岩型钒资源
1.2.3 砂岩型钒资源
1.2.4 含钒二次资源
1.3 传统提钒技术
1.3.1 提钒原理
1.3.2 钒钛磁铁矿中钒的直接提取
1.3.3 钒渣提钒技术
1.4 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铬的利用
1.4.1 普通钒渣中铬的利用及无害化处置
1.4.2 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铬的利用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高效提取
2.1 钒渣在NaOH碱介质中分解反应热力学
2.1.1 不同类型钒渣成分物相对比
2.1.2 钒渣自身热分解过程分析
2.1.3 钒铬尖晶石分解热力学
2.1.4 硅质包裹层分解热力学
2.2 外场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技术原理
2.2.1 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单独提钒
2.2.2 外场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共提技术原理
2.3 压力场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共提
2.3.1 压力场强化技术原理
2.3.2 压力场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承钢含铬钒渣钒铬共提
2.3.3 压力场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德胜高铬钒渣钒铬共提
2.3.4 压力场强化钒和铬浸出动力学
2.4 活性炭催化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共提
2.4.1 活性炭催化强化技术原理
2.4.2 活性炭催化强化NaOH碱介质钒铬共提
2.4.3 活性炭催化强化钒浸出动力学
2.4.4 反应前后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分析
2.5 电化学场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共提
2.5.1 电化学场强化技术原理
2.5.2 电化学场强化NaOH碱介质钒铬共提工艺基础
2.5.3 电化学场强化钒铬浸出动力学
2.6 微气泡强化NaOH碱介质分解钒渣钒铬共提
2.6.1 微气泡强化技术原理
2.6.2 微气泡强化NaOH碱介质钒铬共提工艺基础
2.6.3 微气泡强化碱介质中钒铬浸出动力学
2.6.4 微气泡强化技术对不同钒渣原料的适用性
2.7 外场强化湿法分解钒渣钒铬共提技术比较与评价
参考文献
3 碱介质中钒铬清洁分离技术
3.1 碱介质中杂质Si的脱除
3.1.1 钒铬硅高选择性分离设计
3.1.2 反应条件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3.2 钒铬在NaOH碱介质体系中溶解度及相互作用规律
3.2.1 NaOH-Na3VO4-Na2CrO4-H2O体系溶解度
3.2.2 Na2CrOa的存在对Na3VOa溶解度的影响
3.2.3 Na3VO4的存在对Na2CrOa溶解度的影响
3.2.4 钒酸钠和铬酸钠从NaOH溶液中结晶分离的方法设计
3.3 钒酸钠结晶介稳区测定
3.3.1 温度和碱浓度对介稳区的影响
3.3.2 搅拌转速对介稳区的影响
3.3.3 降温速率对介稳区的影响
3.3.4 杂质硅对介稳区的影响
3.3.5 钒酸钠介稳区研究小结
3.4 钒酸钠结晶动力学及晶体生长研究
3.4.1 NaOH-Na3VO4-H2O三元体系诱导期测定及晶型控制
3.4.2 成核
3.4.3 晶体生长
3.4.4 结晶二次过程
3.4.5 小结
3.5 钒酸钠从NaOH介质中的冷却结晶分离
3.5.1 NaOH浓度的影响
3.5.2 结晶终温的影响
3.5.3 降温机制的影响
3.5.4 保温时间的影响
3.5.5 搅拌转速的影响
3.5.6 晶种添加量的影响
3.5.7 Na3VO4结晶产物物相性质
3.6 铬酸钠的蒸发结晶分离
3.6.1 钒酸钠对铬酸钠结晶的影响
3.6.2 铬酸钠蒸发结晶分离工艺
3.6.3 结晶终点NaOH浓度的影响
3.6.4 Na2CrO4结晶产物性质
3.7 小结
参考文献
4 钒酸钠的阳离子解离及碱介质循环
4.1 梯级阳离子置换制备氧化钒产品
4.1.1 钒酸钠的钙化
4.1.2 钒酸钙清洁铵化转型
4.1.3 偏钒酸铵的溶解度
4.1.4 偏钒酸铵的结晶
4.2 离子交换膜电解钠/钒分离技术
4.2.1 离子交换膜实现钠/钒分离原理
4.2.2 离子膜电解实现钠/钒分离工艺
4.2.3 电解过程中钒酸根聚合态转换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