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二十四节气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地的二十四节气饮食历史、习俗、特点、传说等做了深入介绍,以利于读者了解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的实践和菜点开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11月30日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及饮食文化观念。目前所出的一些“二十四节气饮食”书籍,多是配以时令食材编写的菜谱类或是根据中医原理编写的养生类书籍,缺乏基于历史、民俗依据。本书拒绝“戏说”,本着以历史为依据、以民俗为基点的原则,探讨中国人在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点上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何宏,安徽蚌埠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专家,2022杭州亚运会餐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