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代日本的语言改良,其过程漫长而复杂,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针对语言改革方向所做出的选择其实是对文化的选择。书稿运用多种明治时期的日中文献,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对日本明治时期的中日文字关系进行了探讨,考察了明治时期汉语在日本的影响及日本语言现代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人们普遍认为明治以后的日本由于大力吸收西学,其文化趋西方化。实际情况却要复杂许多,即与日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汉学仍然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取向,而受到近代国家主义观念的影响、以争取文化上的独立性为要旨的国学运动从未停顿过,以致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化呈现出比以往更为丰富的多元化色彩。
绪论
章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与汉字、汉文
节 汉字、汉文在日本
第二节 汉字废除的倡议者——前岛密与他的《国字国文改良建议书》
第三节 明治初期的汉字废除论与明治政府的对应
第二章 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文字语言文体状况与汉字、汉文
节 日本近代纸媒——报纸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 文字语言文体改良的几种倡议与汉字、汉文
第三节 明治政府的态度与举措——以小学校教科书为例
第三章 甲午战争后日本社会关于文字语言文体改良的大讨论
节 近代学校教育所期待的理想书写
第二节 言文一致运动与国语概念的厘清
第三节 关于文字语言文体改革的大讨论
第四章 日本现代国语国文的确立与汉字汉文及汉学
节 明治政府对于文字语言文体改良的推动
第二节 日本现代国语国文的确立与推广
第三节 汉字汉文汉学在日本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曹雯,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赴日留学,2005年获得日本国立筑波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始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讲师,2011年晋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中国自清代至近代的对外关系史。发表中、日文期刊论文20余篇,代表专著为《清朝对外体制研究》,曾独立承担合译著《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日译文卷(日本外交文书)至二七五条20余万字的翻译工作。